苏军最强火力防守阵容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它的今日更新更是备受瞩目。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苏军最强火力防守阵容的最新动态,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斯大林格勒会战
苏德战争中,苏军为保卫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和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军重兵集团,于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实施的一系列战略性攻防战役。
双方企图与兵力部署
德军在莫斯科会战失败后,被迫放弃全面进攻,于1942年夏在苏德战场南翼实施重点进攻,企图攻占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切断苏军的战略补给线。5月,德军在哈尔科夫战役中挫败苏军的进攻。7月中旬,德军“B”集团军群前出到顿河大弯曲部,逼近斯大格格勒。起初,F。保卢斯上将指挥的德军第6集团军受领攻占斯大林格勒的任务,该集团军辖13个师约27万人,火炮和迫击炮约3000门、坦克约500辆,由第4航空队(作战飞机近1200架)负责支援。会战中,德军统帅部不断增加该方向的兵力,先后参加会战的还有第4装甲集团军、第2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和意大利第8集团军。苏军最高统帅部为保卫斯大林格勒,于7月12日组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S。K。铁木辛哥,7月23日起为V。N。戈尔多夫中将),辖第62、第63、第64、第21集团军和空军第8集团军,后第57、第51集团军和第1、第4坦克集团军相继编入该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任务是,在巴甫洛夫斯克至上库尔莫亚尔斯卡亚520公里正面上组织防御,基本力量集中部署于顿河大弯曲部。方面军开始遂行保卫斯大林格勒任务时仅有12个师16万人、火炮和迫击炮2200门、坦克约400辆、飞机454架,由远程航空兵(轰炸机150~200架)和防空航空兵第102师(歼击机60架)负责支援。方面军在斯大林格勒州人民群众支援下,在城市远接近地构筑两道防御地带,在近接近地构筑外层、中层、内层和市区四道城市防御围廓。先后参加会战的还有东南方面军、西南方面军、顿河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部队、伏尔加河区舰队、斯大林格勒防空部队。
会战经过 会战按苏军的行动性质分防御和反攻两个阶段。
防御阶段(1942.7.17~11.18) 包括远接近地防御、近接近地防御和市区防御战斗。
远接近地防御:7月17日,德军发起猛烈进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62、第64集团军各前进支队在奇尔河、齐姆拉河一线英勇抗击德军六昼夜,迫使其第6集团军展开部分主力,从而赢得了改善基本地区防御的时间。23日,德军开始争夺第62、第64集团军主要防御地带,企图对顿河大弯曲部的苏军两翼实施包围突击,进至卡拉奇地域,从西面突向斯大林格勒。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62、第64集团军的顽强防御和第1、第4坦克集团军各兵团的反突击,打破了德军的企图。至8月10日,苏军退至顿河东岸,在斯大林格勒外层围廓占领防御阵地,阻止了德军前进。早在7月31日,德军统帅部即将第4装甲集团军从高加索方向调到斯大林格勒方向,其先头部队于8月2日进逼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镇(今科捷利尼科沃市),形成从西南突向斯大林格勒的直接威胁。为防守这一方向,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部分兵力于7日组建东南方面军(辖第64、第57、第51集团军,近卫第1集团军,空军第8集团军,30日起增加第62集团军,司令为A。I。叶廖缅科上将),9~10日实施反突击,迫使德第4装甲集团军暂时转入防御。至17日,该部德军被阻于外层防御围廓。
近接近地防御:8月19日,德军再度发起进攻,从西面和西南面同时向斯大林格勒实施突击。23日,德军第6集团军第14装甲军在斯大林格勒以北突至伏尔加河,企图从北面沿伏尔加河实施突击并夺取该市。苏军统帅部从预备队中抽调第24、第66集团军,会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从北面对德军翼侧实施反突击,牵制德军第6集团军部分兵力,阻敌于西北市郊。德军统帅部继续增加兵力,并将主力转移到斯大林格勒方向,力图在最短期限内攻占斯大林格勒。
市区防御战斗:苏军V。I。崔可夫中将指挥的第62集团军和M。S。舒米洛夫少将指挥的第64集团军受领了保卫斯大林格勒市区的任务。9月13日,德军攻入市区,次日攻占市中心的马马耶夫岗。巷战中,双方逐街逐楼逐屋反复争夺,对火车站反复争夺达13次之多。苏军近卫第1集团军和第24、第66集团军9月份在该市以北几乎不停顿地实施反突击,有力地支援了斯大林格勒市区的保卫战。在斯大林格勒以南发动局部进攻战役的苏军第57、第51集团军也牵制了德军的重兵集团。28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顿河方面军(司令为K。K。罗科索夫斯基中将),东南方面军改称斯大林格勒方面军。9月底,德军指挥部命令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西北方向投入战斗。此时在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B”集团军群编成内作战的兵力已达80多个师。10月15日,德军在一个狭小地段突至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及其附近的伏尔加河地域。11月11日,他们最后一次企图攻占该市,并在“街垒”工厂以南冲到伏尔加河岸,但其攻势已成强弩之末。18日,斯大林格勒会战的防御阶段结束。这一阶段,德军死伤约70万人,损失火炮和迫击炮2000余门、坦克和强击火炮1000余辆、作战飞机和运输机1400余架。德军统帅部企图攻占斯大林格勒的计划宣告破产。
反攻阶段(1942.11.19~1943.2.2) 苏军统帅部在防御阶段就制订了反攻计划,其企图是:从谢拉菲莫维奇、克列茨卡亚两地域的顿河登陆场和从斯大林格勒以南的萨尔帕湖至巴尔曼察克湖地域分别实施突击,粉碎德军各突击集团两翼的掩护军队,并沿卡拉奇、苏维埃茨基向心方向发展进攻,围歼直接在斯大林格勒附近作战的德军主力。反攻开始前,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方向展开的兵力有西南方面军(近卫第1集团军、第5坦克集团军、第21集团军、空军第17集团军,司令为N。F。瓦图京中将)、顿河方面军(第65、第24、第66集团军,空军第16集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62、第64、第57、第51、第28集团军,空军第8集团军),总计110.6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550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463辆、作战飞机1350架。苏军当面之敌是德军“B”集团军群(司令为M。von魏克斯元帅)所属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总计101.1万人、火炮和迫击1029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675辆、作战飞机1216架。双方兵力对比,苏军人员比德军多10%,火炮和迫击炮多50%,坦克和自行火炮多1.2倍,作战飞机多10%。
合围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11月19日,西南方面军及顿河方面军之第65集团军从谢拉菲莫维奇和克列茨卡亚地域实施突击,揭开反攻序幕。至日终前,西南方面军前进25~35公里;第65集团军因遭敌猛烈抵抗,仅前进3~5公里。20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57、第51集团军及第64集团军左翼各兵团从萨尔帕湖至巴尔曼察克湖地域开始反攻,突破德军防御,保障快速兵团进入突破口。上述两个方面军的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向卡拉奇、苏维埃茨基方向迅猛对进,并在拉斯波平斯卡亚地域合围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一部(23日投降);近卫第1集团军、第5坦克集团军、第51集团军则向西南面和南面发展反攻,对整个德军斯大林格勒集团构成合围的对外正面。23日,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快速兵团在卡拉奇、苏维埃茨基、马里诺夫卡地域会师,合围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共22个师另160多个独立部队,总计33万人。苏军步兵兵团到达后构成了绵亘的合围对内正面。30日前,苏军压缩合围圈,但由于兵力不足,未能从行进间分割和歼灭德军集团。与此同时,向西南和南面进攻的苏军沿克里瓦亚河、奇尔河、顿河、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镇以北一线构成了500余公里的合围对外正面。
粉碎德军救援集团:12月12日,德军统帅部集中第57装甲军另4个步兵师和2个骑兵师从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镇地域实施突击,以解救其被围军队。苏军随即发起科捷利尼科夫斯基战役(12月12~30日),将这股援军全部击溃。顿河中游的苏军为发展反攻,于16日发起顿河中游战役,歼灭5个意大利师另3个旅,击溃5个罗马尼亚师和1个德军师,重创德军4个步兵师和2个装甲师,迫使德军统帅部最后放弃解救被围集团的企图。至12月底前,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合围对外正面击溃了驰援之敌,并将其残部击退150~200公里,从而为歼灭被围于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歼灭德军被围集团:1943年1月10日,顿河方面军(辖第66、第24、第65、第21、第57、第64、第62集团军,空军第16集团军)经猛烈炮火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后转入进攻,开始歼灭被围德军。第65集团军从西面向斯大林格勒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炮兵在苏德战争中首次以徐进弹幕射击支援步兵和坦克冲击。12日,苏军逼近德军位于罗索什卡河的第二防御地带。为突破该地带,第65集团军转移到第21集团军地带。方面军各兵团于15日重新开始进攻,17日前到达沃罗波诺沃、大罗索什卡一线,遇到德军顽强抵抗。经22~25日的激烈战斗,苏军粉碎德军在该地的抵抗。26日晚,第21集团军在马马耶夫岗西北坡与从斯大林格勒迎面进攻的第62集团军会师。德军集团被分割成南北两部分。31日,德军第6集团军南集群停止抵抗,保卢斯被俘。2月2日,北集群投降。
会战结局
会战中,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被歼灭。法西斯集团损失官兵近150万人,约占其苏德战场总兵力的1/4。苏军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不仅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而且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性转折的主要标志。苏军从此基本掌握战略主动权,开始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会战的胜利坚定了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必胜信心,巩固并扩大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法西斯集团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震撼了整个法西斯德国,动摇了仆从国对它的信任。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显示了苏军不断增强的军事威力和较高的军事学术水平。苏军最高统帅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战略指导和战役指挥。在防御阶段,构筑大纵深防御体系,适时占领防御阵地;及时前调预备队,组建新的方面军;不断实施反突击和反冲击,大量消耗敌人,阻止了德军进攻,为尔后转入反攻创造了条件。反攻开始前,最高统帅部适时制定周密的反攻计划,隐蔽实施反攻准备,正确选择主要突击方向和确定反攻时间。反攻中,3个方面军先后在7个地段上实施突破,使德军不能判明苏军主要突击方向和集中使用其预备队;各方面军和集团军之间密切协同,并以坦克军和机械化军组成快速集群,同时而迅速地构成合围的对内、对外正面,并在对外正面发展反攻;首次充分运用了炮兵进攻这一形式和单层徐进弹幕射击支援步兵和坦克冲击的方法;航空兵第一次采取进攻样式,并协同高射炮兵成功地实施了对被围德军集团的空中封锁等,从而保证了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其军事上的主要原因是:战略企图与实力相脱节,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兵力部署分散,形不成进攻重点;后勤供应困难等。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1918年后改称斯大林格勒。它位于伏尔加河下游、顿河以东约60公里处,是苏联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陆交通的中转站。也是来自高加索的石油转运站和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1942年4月5日,希特勒下达了第41号作战指令:“要集中一切力量用于在南段实施主要战役,消灭顿河以西的苏军,以便进而夺取高加索的石油产地”。为此,德军最高统帅部拟定了代号为“蓝色作战”的南方作战计划,改组了原南方集团军群,将其分为A、B两个集团军群。
A、B两个集团军群共拥有97个师计90万人,1200辆坦克,17000余门火炮和迫击炮,1640架飞机。南面的A集团军群由利斯特元帅指挥,辖有第17集团军、第1装甲集团军和意大利第8集团军,其任务为征服高加索地区;北面的B集团军群由冯.包克元帅指挥,辖有第4装甲集团军、第2、第6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其任务为掩护A集团军的北面侧翼,其手段则为占领斯大林格勒。此外在克里米亚,还有曼施泰因指挥的德第11集团军。
1942年5月8日,曼施泰因指挥的德第11集团军在克里米亚发起了春季攻势,一周后占领了刻赤半岛。7月4日攻占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拿下了整个克里米亚。
6月28日,德军两个集团军群分别从库尔斯克东北、哈尔可夫东北、斯拉维扬斯克、斯大林诺一带发动进攻,苏军被迫后撤100-300公里,德军侵入顿河大弯曲部。南面的A集团军群继续向高加索油田区推进,北面的B集团军群则以斯大林格勒为目标。
德军最高统帅部指定由B集团军群的由保卢斯指挥的第6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第6集团军是当时德国较强的集团军,辖6个军(其中两个装甲军)共18个师,约25万人,坦克740辆,火炮或迫击炮7500门,由第4航空队1200架作战飞机进行支援。
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心在斯大林格勒组织坚守。为此,苏军于7月12日在西南方面军原有基础上组建了由铁木辛哥元帅为司令(7月23日起改由戈尔多夫中将接替)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其编成内有从苏军战略预备队调来的第62、第63、第64集团军和原西南方面军的第21、第28、第38、第57集团军及空军第8集团军、海军伏尔加河区舰队。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实际能投入的力量有12个师,约16万人、2200门火炮和迫击炮、近400辆坦克、飞机454架。其任务是固守巴甫洛夫斯克至库尔莫亚尔斯卡亚的长约530公里、纵深为120公里的防御地带。
近郊恶战
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战役拉开序幕。德军第6集团军在炮兵、航空兵的支援下,分成南北两个突击集团,企图从行进间突破苏军防御,向卡拉奇总方向发展进攻,围歼顿河右岸的苏军,从西南方向突向斯大林格勒。7月23日,德军突破苏军第62集团军右翼防线,形势告急。斯大林任命年轻的第64集团军司令戈尔多夫中将取代年迈的铁木辛哥元帅指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并派素有“苏联红军智多星”之称的华西列夫斯基上将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协助指挥战事。
7月25日,德军以2个步兵师和1个装甲师的强大兵力对由苏军第第64集团军的第229师5个营驻守的右翼阵地发起攻击,企图在卡拉奇附近强渡顿河,直扑斯大林格勒。次日,兵力薄弱的第229师被击溃。苏64集团军被迫退过顿河。
8月1日,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加入进攻,得到加强的德军突破了苏第51集团军的防线后,攻占列蒙特纳亚并逼近了科捷尔尼科沃。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为了阻止德军,于8月3日组成了拥有4个师又2个旅(后又增加了1个师)的“战役集群”,与德军激战两天后被迫退到阿克赛河北岸,5日,德军已前出到阿勃加涅罗沃地域。在这危急关头,斯大林签发了著名的《第227号命令》,要求苏军部队“不许后退一步” 。苏军接着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和反击,至17日,苏军退守斯大林格勒外层围廓。
8月中下旬,德军统帅部调整部署,集结了21万人,2700门火炮和迫击炮,600辆坦克和1000多架飞机,以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和霍克的第4装甲集团军分别从西北、南部两个方向对斯大林格勒发起“钳形攻势”。
22日,德第6集团军的第14装甲军和步兵第8军的3个步兵师、2个摩托化师及1个装甲师突破了苏第62集团军在韦尔加奇和彼斯科瓦特卡地段的防线,强渡顿河,将苏军分成两部分,苏第62集团军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切断了联系。23日,德军推进到斯大林格勒以北的叶尔佐夫卡地域,前出到伏尔加河,对市区造成了严重威胁。同日,德军先出动飞机几百架,入夜又出动2000架次的飞机对斯大林格勒进行了自侵苏以来烈度最强的狂轰滥炸,使该城陷入一片火海之中,战后英国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一书对此评述道:“这是一次纯粹的恐怖袭击,其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屠杀和平居民,压垮苏军,瓦解士气,散布恐慌气氛”。但斯大林格勒的苏联军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德第6集团军司令官保卢斯的副官在这一天的战地日记中写道:“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市民的支援下实施反攻击。市民们也拿起了武器,表现得非常英勇。在战场上可以看到被打死的身穿工作服的工人,他们那已僵硬的手还握着步枪和手枪。在被击毁的战车驾驶舱里,呆坐着被打死的工人。类似这样的情况,我们从未见过”。
在南路进攻的德第4装甲集团军,在阿勃加涅罗沃西部地区突破了苏军防御,29日,进至加夫里洛夫卡地域,威胁到斯大林格勒正面防御的苏军后方。
苏军最高统帅部面对这一严重形势,将一切能够动员的兵员物资,都派往斯大林格勒地区,并任命朱可夫为最高副统帅,赶赴斯大林格勒前线督战。8月下旬和中旬,苏军从南北两面发起了几次反击,虽减轻了对斯大林格勒城区的压力,但未能歼灭突至伏尔加河的德军,双方经过激列争斗,伤亡都很大。至9月12日,苏军撤至市区围廓,外围防御地带已全部丧失。
市区争夺
最高副统帅朱可夫将崔可夫中将调任为第62集团军司令,该集团军的任务是防御斯大林格勒城区。兵力约4万人,德军攻城兵力共13师,约17万人,比苏军多四倍。崔可夫表示:“斯大林格勒对我们全体苏联人民至关重要,这个城市的失守将挫伤人民的斗志。我发誓决不离开这座城市,我将采取一切办法坚守。我决心要么守住城市,要么就战死在那里”
9月12日,希特勒从东普鲁士飞抵乌克兰的文尼察,召见了B集团军群司令包克元帅和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要尽快把那座城市拿到自己手里,不要让它变成人们长期瞩目的焦点,更不能让它牵扯我们更多的精力。要知道,德国要做的事情还多着呢。”他面带愠怒之色对他俩说。随后,他命令第6集团军于次日起发起猛攻,不惜任何代价迅速占领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巷战
9月13日,市区争夺战全面展开,德第6集团军组成两个突击团向市区中部和南部进攻。守城部队顽强抵抗,实施猛烈反击。14至15日,德军对苏第62集团军实施强攻,双方在马马耶夫岗等城郊进行激烈的街巷战斗。经过两天激战,德军死亡2000人,苏军也损失惨重。接下来的战斗更加激烈,崔可夫说∶“我们的部队在这里经受了从残酷和顽强程度来说都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恶战”。守卫斯大林格勒城南粮仓的近卫步兵第35师师长杜比扬斯基在给崔可夫的战报中说∶“情况在不断变化着。原先,我们在粮仓的上面,德国人在下面。我们刚刚把德国人从下面赶出来,他们却又钻到了上面”。
9月25日,德军占领了城市南部和中部,27日继续向北部工厂区突击。战斗是惨烈的,参战的德国将军汉斯. 德尔在《进军斯大林格勒》一书中写到:“敌我双方为争夺每一座房屋、车间、水塔、铁路路基,甚至为争夺一堵墙、一个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砾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其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不能相比。我们早晨攻占了20公尺,可是一到晚上,俄国人又夺了回去”。
至11月初,德军始终未能完全占领斯大林格勒。眼看天气又要冷下来,倒霉的冬天即将来临,希特勒让几乎没有多少越冬物资储备的保卢斯趁天气还暖和再作一次努力。11月11日,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城区内,向苏军据守的阵地发动了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保卢斯以5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和2个工兵营在宽5公里的正面上发起强攻。战斗队形高度密集。一天之内,双方为争夺每寸土地、每一座房屋,都进行了异常激烈的战斗。守卫阵地的苏军,顽强抵抗,其中有的师仅剩下不足1个团的实力,仍没有丢失自己据守的地段。在伤亡数千名官兵的情况下,保卢斯被迫于次日停止了进攻。
苏军反攻
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于在斯大林格勒发动全面反攻行动,以围歼该地域的德国重兵。反攻前,苏军向斯大林格勒方向秘密调集了大量兵力。至11月中旬,共展开了三个方面军,除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外,还有顿河方面军及西南方面军。三个方面军总兵力达11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55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1463辆,作战飞机1350架。
德军方面,经过增援,德B集团军群所属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等,共有兵力101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029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675辆、作战飞机1216架。但德军战线延长,铁路运输无保障,前线和后方都缺乏战略预备队,物资供应也不足。
19日晨7时30分,苏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共110余万部队在纷飞的大雪中发起强劲反攻,首先突向对方最薄弱的罗马利亚军阵地。
23日,苏军攻占了顿河左岸的重要支撑点卡拉奇,在拉斯波平斯卡亚地域包围并歼灭了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第4、第5军,俘敌27000人。随后,苏军三个方面军合围了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一部分兵力,共22个师,总计33万人,将其压缩在1500平方公里的地域内。
德国新任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力劝希特勒同意保卢斯趁苏军合围刚刚形成迅速突围,他几乎已经把元首说服了,然而,大言不惭的空军司令戈林却向希特勒保证说,他可以保证第6集团军的空中补给,要多少有多少。希特勒遂于11月24日命令保卢斯坚守阵地。为救援第6集团军,希特勒将曼施泰因元帅从列宁格勒前线调往斯大林格勒担任新组建的顿河集团军群司令,要他杀开一条血路为第6集团军解围。12月12日,曼施泰因的“冬风计划”反攻作战开始了。至12月19日,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所属的第57装甲军已突进到离南面包围圈30英里以内。曼施泰因命令保卢斯迅速突围与第4装甲集团军会合。然而保卢斯在没有接到希特勒的直接命令之前,没有突围的意图,他以燃料不足为由拒绝了曼施泰因的命令,放弃了这最后一次机会。12月27日,第4装甲集团军的主力第57装甲军在苏军的强大攻击下,终于退回了原来的阵地,救援第6集团军的行动失败了。
1943年1月初,被围的德第6集团军阵地被压缩得越来越小,且受到苏军的严密空中封锁,空运补给几乎中断,濒于弹尽粮绝的地部。总兵力减至25万人、坦克300辆、火炮和迫击炮4130门、作战飞机100架。
苏军最高统帅部制定了歼灭德第6集团军的“指环”作战计划,由顿河方面军负责实施。该方面军共7个集团军,由空军第6集团军负责空中支援,计有39个师和10旅,共有兵力21.2万人、坦克257辆、火炮和迫击炮6860门、作战飞机300架。
1943年1月8日,顿河方面军向被围的德军发出最后通牒,敦促德军投降。保卢斯电告希特勒,要求准予他相机行事,但希特勒驳回了他的请求。10日,苏军向被围德军发起攻击行动。23日,冲进市区,攻占马马耶夫岗,与守城的第62集团军胜利会师。1月24日,保卢斯向希特勒报告说:“部队已不能支持了,继续抵抗已毫无意义,请准允我们投降。”他得到的答复是:“投降是不可能的,第6集团军应在斯大林格勒尽到其英勇的责任,直到最后一人为止。”1月31日,苏军第64集团军的第38摩步旅打到了保卢斯的司令部,刚刚被希特勒授予元帅军阶的保卢斯及其手下的步兵第4军军长普费费尔中将、第51军军长库尔茨巴赫中将、第295师师长科尔费斯少将等德军高级将被迫投降。两天后,在斯大林格勒其他阵地上的德军也全部投降了。与保卢斯一同被俘的,有23位将官,2000名校级以下军官和9万名士兵。至此,历时200余天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此役成为苏德战场的转折点,正如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所说:“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损失25万官兵,那就等于打断了我们在整个东线的脊梁骨”。
紧急召集令:红色警戒3起义时刻的高手指挥官们,请问你们一般军队是怎么组合的?
我一般会先叫狗去探对方,如果对方走的是坦克一波流,我就在家巩固防御+堆兵+扩至四矿,用主力坦克,对地炮台,防空车防御完一波后打防反...
否则就开三矿,最大速度暴坦克,十几辆主力坦克加少量防空一波推过去基本直接over对方...
就算发生意外也不要紧,马上开四矿转空军,苏军就用双刃,盟军用维和和世纪搞地毯式...旭日用vx直升机...在空军的机动性面前对手很难及时作出反应...
这两波过后你经济已经绝对优势,慢慢玩死他吧...
军队的组合不一定要复杂,只要有效率就行...
太高级的防御建筑没什么用,除非你的对手是傻子,不知道造重轰炸...
海上...没什么特别,重型舰艇多一点,适量的防空和小艇,两三个重轰炸...
空军更没什么可说的了...
红色警戒2尤里的复仇中苏军强还是盟军强,还是尤里强?高手说清楚一点。有大分
首先我们来看看各军队的具体实力
一、盟军
盟军的大多数战斗单位移动快,攻击力也不差,但是普遍装甲薄,类似光凌坦克和灰熊坦克就很不耐打。还有盟军的防御特点就是高科技很多,如光陵塔,巨炮(最强悍)就是盟军典型的防守代表,也有为数众多的精英秒杀单位,如谭雅、海豹部队(苏联就波里斯,尤里就尤里X)
个人认为盟军的超级武器最低碳,超时空传送、闪电风暴(我称它为天谴),一点也不脏。你可以先在敌人家里闪电一番,然后再传几台光陵坦克,战斗要塞过去,敌人那个惨啊!
盟军电力方面比其他两军稍逊,这我后面会做个比较。
我的总结:盟军部队最适合突击和闪电战!
二、苏军
苏军带给我的感觉就是极具侵略性,双炮管加导弹架的天启坦克和轰轰作响的基洛夫空艇诠释了这种侵略性。苏军战斗部队给人的感觉就是厚重、可靠、坚不可摧,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不够快!光看着基洛夫空艇在那里慢悠悠地飘我就急得直跺脚。防御的话虽然没有光陵塔那样互相连通,但因为磁暴线圈的存在,苏军防御才有了一些特色——只要两名磁暴步兵为一台线圈充能,就可以无视电力低下的情况!苏军的进攻火力也较为完美,除了天启、基洛夫、还有令人发指的V3火箭和无畏级战舰。设想,千万支火箭导弹飞向你的基地,你会什么感觉?还有,V3和无畏升级到精英级时,会装载核弹头的!那简直是一弹一个建筑啊!你修得过来吗?
苏军的超级武器简直是与哥本哈根会议理念背道而驰的,那核弹拆了你家房子还留下一大滩辐射物质。铁幕的话,无敌而已,不多说了。
个人认为苏军最好就是核电厂了,一台顶十台!是红警里电力资源最充沛的军团,不过要多加防守,被打爆的话得不偿失啊。
我的总结:苏军最适合强攻与火力镇压!
三、尤里
红警里没有尤里军的任务有点可惜,因此我只能通过遭遇战来体验其科技。
尤里的特点是什么?心灵控制!当尤里背叛苏军后,他已经把心灵控制技术发挥到了极致——心灵控制塔、精神控制车、尤里复制人、尤里X 、神经突击车、心灵控制器……一不小心,你昔日的战友就变成了不共戴天的敌人,这可真不好。个人认为尤里军的战斗单位比较中肯,不咸不淡,往往要组合攻击才能克制敌人。防御的话,我最欣赏盖特机炮以及其派生坦克,防空对陆二合一啊!而且,随着攻击单一目标的时间加长,盖特出弹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直到消灭敌军为止!
尤里是一个典型的生化危机迷,于是就有了基因突变器,一个正常的少年,突变!狂兽人!大肆破坏!不知道他们是用什么来突变的呢?也是T病毒吗?还有心灵控制器,不仅能控制,还能像核弹一样破坏!防御强一点的生命也会被打到**。又是一个二合一!
尤里电力是生化炉,把人放进去就能增强电力了!出于道义谴责尤里!
我的总结:尤里军最适合反间,利用心灵控制制造内讧然后趁火打劫之。里应外合嘛
最后总结:各军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没有最强或者最弱,红警是一个靠技术与智慧生存的游戏,技术决定成败,比的就是脑力!
虎式坦克在二战的时候真有那么吊吗
并没有,虎式的战绩很优秀,但主要原因是对面的一部分人太傻。
从数值上,虎式那装甲无非就100mm,且不说跟丘吉尔比,甚至还不如谢尔曼的109mm等效,火炮也是赶造品,kwk40放大的炮架和高射炮的内膛拼一下就来了,威力和Flak41高射炮完全一致,穿甲能力还不如美国同时期的76.2毫米M7火炮(装备在M10上那款),整个欧洲战场上除了早期苏联的武器很吃亏以外,英军加拿大军和美军的主要装备都能轻松击毁虎式,而谢尔曼五打一也早已被证实是子虚乌有的谣言,统计上连虎王都没跟谢尔曼打成平手,黑豹1:5惨败,在为数不多的美军与虎1坦克的交战记录里,虎式面对面4打3都交了白卷,而且自身在短时间内便被全数摧毁。
虎式最辉煌的战绩是在东线,当时苏联被德军闪击,手头上的装备几乎全部过时,新生产的武器都是有就行,加上物资匮乏,炮弹和装甲铸造时甚至没添加任何稀有金属,导致攻防都是豆腐品质,就比如说被吹上天的57神针ZiS-2,长倍径高弹速是不假,然而在42年最大穿深才78mm,可见其炮弹几乎就是生铁秤砣,而这门炮就已经是苏联手头上最强的反甲火力了。事实上,虎式侧后80mm的装甲是拿来顶300米外英军57mm2磅坦克炮的,这小炮穿深达到了92mm,远超苏军当时手上所有的火炮,乱杀德国数字系列不说,历史上收掉了不少粗心的小老虎和小豹子,而现存唯一能开走的131号虎式就是被这门炮从正面窝弹打死了驾驶而被俘的。而苏联方面的主力坦克KV系列和T-34防护力在大点的火炮面前都略等于无,KV-1最厚90mm的方盒子自不必说,T-34虽然拥有克里斯蒂的魔幻设计但终究基础装甲太薄,45mm的铁皮在大口径面前会被强制压溃,即使弹开炮弹也会被击毁。在这种条件下虎式在战场上自然是如鱼得水,能不狂刷人头么?然而在刷人头的同时,虎式因为自己东拼西凑的身板,稍不注意就会瘫痪,战损仍然很大。
其次,虎式与英军交战时虽整体处于劣势,但仍然能打出个别比较漂亮的战绩,其主要原因是英军主要部队的战术思维僵化,指挥体系严格而复杂,导致英军战术准备时间极长,非常怕偷袭,也很难偷袭对方,而目前能看到的辱英战例,包括魏特曼波卡基村无双,无不是偷袭得手的,若是正面挑战英军,无论是瓦伦丁还是克伦威尔还是丘吉尔,即使是中期型号装备的57mm6磅炮都能靠350米122mm/500米110mm的穿深在正常距离上一炮崩掉老虎,因此可以在战历里看到,在英军稳固进攻或防守时德军从来就没占到过哪怕一点的便宜。要知道英国也是工业强国,并且拥有全球的资源产地,可谓要什么有什么,他们在炮弹上投入的稀有金属可谓冠绝群雄,6磅炮在击穿100mm克虏伯硬化装甲时甚至炮弹不发生任何变形和碎裂,由此可见其硬度之大。事实上,在英军与加拿大军的报告中可以看到,即使1943年在北非遭遇虎式已经常态化,从美国买来的M3李坦克都还相当堪用(M3车体上的75mm火炮可以发射英国的6磅高硬度穿甲弹,虽然炮身略短,穿深102mm刚好,清个四号和没长眼睛的老虎还是可以的),甚至可以不用急于更换为威力更强大的谢尔曼坦克。而在谢尔曼到货以后,军队的正规报告里始终认为谢尔曼对德军各种目标的优势巨大并且导致所有后续的新型坦克“毫无必要”。17磅火炮运载车萤火虫,是用来打击德军后期动物园比如蹲坑里的猎虎,虽然也消灭了不少虎式,但在战略部署上跟虎式压根就没关系。
到了1944年,不仅苏联也通过从美国获取的资源建立起了自己的钢铁洪流,直接把虎式打成了濒危动物,同时西线盟军和苏联的老板美利坚亲自参战,美军自己用自己的坦克就不是英军那点小打小闹,只能用横冲直撞来形容,在阿登森林的突出部战役里,谢尔曼坦克在数量对等的前提下,正面交战直接摧毁豹式76辆,虎式4辆,虎王14辆,自身损失16辆,这组事实数据就已经证明动物园神话不过是对材料力学毫无概念的人造的谣,实际上虎式打从出生起,就没好过过。
库尔斯克会战,为什么德军不是苏军的对手?
托普勒的《库尔斯克》证明了北线莫德尔第九集团军在库尔斯克北线的作战风格:
莫德尔不想自己的师过于前突,而是注重保护侧翼和保持防守的能力。
莫德尔下达了让师长把控自己的节奏,不要让重炮过于跟进的“让几个师长注意更直接控制自己的师”的命令,得到苏军逃兵的供词确认北线苏军实力雄厚之后,莫德尔于7月5日0点5分再次发电强调各师必须严格控线。
但在7月5-6日德进攻中,德方装甲前锋(第47装甲军)同时遭到了苏军的凶猛集中的装甲部队的反攻。不幸的是德军装甲车辆无序的在对方阵地前,受到数小时的(苏军)炮击,这毋庸置疑是前线指挥官的失误。
德方在这段时间的战斗中个别装甲单位甚至由于苏军的反冲击,阵型变得杂乱无章,不再位于其师长的掌握之中。经过了3天3夜无休止的战斗,第47装甲军遭受了较大的损失,需要短暂的休息来整编部队以及恢复部队,随着这样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7月8日结束时,莫德尔重新与他的军,师长商讨作战方案。
关于反对Panzer Raid,莫德尔在7月9日的会议中说明:苏军的火力配置和阵地雄厚,这样的防御阵地阻碍了我军装甲进攻,我方不得不进行更详细具体的进攻准备。而不是莫德尔明确反对Panzer Raid。
不赞成装甲营搞穿插,而是把若干装甲营和其它重兵器堆在一起。这一点,同样是7月9日日志中当天会议上的内容,莫德尔基于昨天(7月8日)的经验,认为需要采取一种新的战术:由于在执行作战任务的大编制单位中,指挥设备的不足以及未完成训练的装甲部队,以及相对较少的坦克数量,可以预见今后需要将多个装甲营集中使用…… 师内的装甲单位执行任务要紧密配合装甲掷弹兵。
莫德尔基于装甲矛头磨损较大,且考虑到下级的消极情绪(当然他自己也比较消极),于是一拍即合,在7月10日开始选择了以步兵,炮兵撕破苏军防线,再使用装甲单位突破的战术,且莫德尔一反常态,没有如以往一般强烈地干涉下属作战,可谓令人摸不找头脑。
虽然这样最大程度地保存了北线德军的装甲实力,但莫德尔这种行为直接使得堡垒行动没有任何胜算——北线按照他这种搞法,兵力装备翻一倍也难搞,这是只有美帝才能玩的打法,而南线霍特再怎么把瓦图京和科涅夫挫骨扬灰也很难独自吃掉突出部。但是从后面防御战效果看,莫德尔达到了他的目的,参加堡垒行动的北线德军机动预备队保存完善,回防非常迅速,没有给苏军突破的机会。
可以说莫德尔自身也不是很热衷堡垒的进攻,那么问题就是,如果莫德尔放弃他的谨慎考虑,遵照传统德军战法能不能跟霍特会师?
我的看法是比较困难,但不是没有可能,在8日的战斗中,莫德尔已经见识到了苏军凶悍的反击和自己手下装甲师师长反应的迟钝(7月9日日志中提到,昨天第47装甲军及下辖师中出现指挥错误…… 当考虑解除个别指挥官的指挥权,特别是第2装甲师师长和部分装甲战斗群指挥官 ),莫德尔如果亲自操刀或者临阵换将,投入实力最为强劲的第12装甲师,有几率突破罗科索夫斯基的防线,让第二装甲集团军仅仅依靠第5装甲师(当时东线四号改进型号最多的装甲师)和第8装甲师顶住苏军反击部队,直到莫德尔的前锋跟霍特会师,堡垒就会以德军的胜利告终。
这样又带来另一个问题——堡垒行动该不该提前,因为库图佐夫行动方案是7月初才做好的,德军5月打那会儿库图佐夫行动方案还没做好,苏军反手一击的力度会大打折扣。
这里谈谈堡垒作战对德军后续防守带来的影响:从苏军反攻战役布局看,北线的库图佐夫行动,堡垒行动的6个装甲师中的5个按时北上投入了防御战,第4装甲师留守,北上单位在苏军的两个坦克集团军到位以前卡好了位子。可以说堡垒行动没有打乱影响北线德军布防。
反观苏军,能力最强,实力最雄厚的罗科索夫斯基方面军反而因为与莫德尔打的过于起劲,反攻准备不足,进展异常缓慢,莫德尔最后只留了一个第4装甲师和重装营来对付罗司机,剩下8个装甲师(南线挖来的大德意志师)对付索科洛夫斯基和波波夫。库图佐夫行动开打时因为准备仓促,苏军两个坦克集团军与一个合成集团军没有到位,导致虽然打开了一个口子却无法突破,被莫德尔迅速堵上,这次进攻被拉奇耶夫斯基在《突破》一书中视为苏军进攻战役的反面教材,怎么看都是苏军吃瘪。相同条件德军用一个装甲师牵制三驾马车之一的罗司机,而用8个装甲师对付索司机和波波夫那两个日后被降职的菜鸟是难以想象的。
而在南线,影响了德军后续防御的可以说是爆发在米乌斯河和北顿涅次的战斗,米乌斯河反击战中德军数个装甲师从库尔斯克南下,对苏军取得巨大杀伤,但托尔布欣用自己方面军的自爆很大程度上损耗了德军大量机动兵力,导致曼施坦因在第聂伯河不得不拿着个位数坦克的装甲师和瓦图京和科涅夫拼刺刀。
数据上看“堡垒给德军带来巨大消耗”的调调也不对,德军官宣数据为南北两线合计损失252辆坦克、突击炮、坦歼,但是这没有计算灰熊的损失,时间也没有计算全,依据相同档案(BA-MA RH 10/65和BA-MA RH 10/64)的其它著作给出的数据损失:
北线22201人,南线33708人,坦克、突击炮全损:北线87辆南线190辆(北线第二十装甲师的三号坦克的损失有不同描述,故泽特林版为北线损失88辆),坦克损失占开战总数11.3%,人数损失占7.2%。而官史数据其中死亡失踪人数占三个集团军前线力量(就是我们一般理解的“兵力”,“实际力量”减去8周内可归队人员和暂离休假人员)的1.67%。
苏军按克氏官方数据损失为177847人,坦克、自行火炮不可恢复损失1614辆,坦克、自行火炮损失占31.4%,人数损失占9.3%。
以上数据不是没有争议,双方数据均有更高版本(比如苏军坦克、自行火炮损失有好几个损失1900+的版本,料也比较硬),这些数据基本按官宣对官宣。
怎么看,都不是德军在堡垒流血过多,耗亏了。
数据来源:
KARL-HEINZ FRIESER:Germany and theSecond World War VOLUME VIIIThe Eastern Front 1943–1944: The Warin the East and onthe Neighbouring Fronts(德方官宣)
Niklas Zetterling and Anders Frankson:Kursk 1943: a statistical analysis
Roman Toeppel:Kursk 1943: The Greatest Battle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Krivosheev:Soviet casualties and combat losses in the 20th Century(苏方官宣)
无论是数据上还是在影响后续防御战上,要说堡垒行动给德军造成的损失极大,是难以站住脚的,堡垒行动并非埋葬德军装甲精锐的地狱,真正埋葬东线德军胜利的是苏军在南线较为成功的反击和消耗战。
红色警戒2尤里的复仇中是苏军强还是盟军强还是尤里厉害,请高手说清楚。有分里
各有所长的。就比就比如说尤里有心灵控制器,可以把苏军的磁能坦克给控制了。
这样他就有了磁能坦克还可以。非常强的。尤里x是可以控制建筑的。直接拍一个由里ex把别人的直接派一个由里ex把别人的基地控制了,就可以直接赢了。
如果要说盟军,那么最厉害的应该说是天气控制器,不过你要放合适的位置才会有合适的地方。所有的基地的血量几乎都是一样的。
最后再讲苏俄数额在游戏当中里面说的有理就是为了打败苏联而发明的,所以呢,我们要利用。有理会控制的技术,让他们自己打自己。
特别提出。超级武器解说。
核弹的攻击能力(是可以把一个基地的血量打到一半。
而天气控制器就不一样了,他的闪电是随机释放的。要能批中才行。不过对于非常散落的建筑它还是比较有优势的。(全部攻击也可以把。基地的血量批到1/2。)
有理最突出的就是心灵控制器。七零控制器的优点非常多。可以用来炸建筑,也可以用来控制人或者控制人又炸建筑。
其次就是副超级武器。
尤里的基因突变器。可以把敌方的人物变成乙方的狂兽人。
然后就是苏军的铁幕装置。
可以把东西变无敌,这样打别人的时候就不会那么费劲了。
下面说的是盟军的超时空转换。
可以把别人的东西传送到别的地方。也可以把自己的东西传送到别的地方。特别提示有一个地方非常好。把敌军非常重要的坦克或者基地车传送到水里就赢了。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我是尤里复制人,咱们下期再见。
苏联实力最强大时,两个美国都不是对手,其装备数量到底有多恐怖?
说到冷战时期苏联的军事实力,前期它因为经历二战不久,还处于经济的恢复发展期。但是仅过了二十多年,苏联的军事实力就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军事力量一度超过了美国。
对比美国,二战结束后,美国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因为战争并未涉及到美国本土,美国的基础工业设施得以保留下来。
苏联在一开始并不缺乏优势,德国战败后,苏联从德国抢走了大量核心技术,在能调集人们的大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下,苏联在几年内经济就恢复到了二战初期的水平。
不过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并未完全集中力量发展军事,这时期苏联的经济状况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平衡的。到了勃列日涅夫的时期,苏联的经济就开始严重失衡。
为了和美国比拼军事上的实力,苏联将发展重点放在了武器装备研制和生产上。尤其是核弹头的扩充上,苏联从原本只有美国拥有的核弹头数量的1/10,经过十来年的军备扩充,核弹头数量达到了美国的近两倍。
而要说到军事装备,苏联就甩开了北约一大截。像坦克装甲车等常规机械化装备,其数量就以万计,更不用说各种火炮的数量了。
巅峰时期的苏联,其军事实力令美国感到忌惮。不过,美国不是忌惮苏联有很多的装备,而是它在欧洲的布防根本抵挡不住苏联的攻势。
苏联在中欧和东欧多个国家布置了大量兵力,兵种涵盖各个领域。而美国只在欧洲有少数几个基地,面对苏军的进攻,美国显然难以起到多少作用。
北约成员国无疑会成为苏联的靶子,苏联除了在陆地作战上优势明显外,其海军也不弱于美国。美国要支援欧洲,显然主要是依靠其海军力量。
而苏联巅峰时期的海军,力量同样不容小觑。其有航母十几艘,各种作战舰艇数目更多。苏联要防控的海岸线漫长,因此它发展海军力量也是必要的,但随着双方技术实力较量的深化,苏联要承担的不再是单一的装备生产制造,而是先进武器的研发。
为了研制尖端武器和美国抗衡,苏联投入了众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也拖垮了它的经济。
原本苏联从二战中恢复过来后,国家经济实力雄厚,人民也能享受优质的生活。然而,因为和美国争霸导致经济重心偏移,一昧地追求数量,也使得军费开支成了很大的负担。
到了冷战后期,苏联已无力再支持庞大的军工生产。尤其是经过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本来就难以支撑的经济再次遭受重创。
从另一种角度来看,苏联的强大,是一种表面上的强大。它按照固有的模式进行发展,虽说在应对外来威胁上很有效,但是既无法保证长期的稳定,也没法进行长远布局。
阿富汗战争的失败表明,苏联根本无力支撑一场战争。它在防守上的优势终究没法转变成对外攻势。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苏军最强火力防守阵容”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