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残兵五谋臣阵容搭配的问题,我有一些了解和研究,也可以向您推荐一些专业资料和研究成果。希望这对您有所帮助。
刘备(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其临死前举国托付给诸葛亮的行为被陈寿赞为古今之盛轨,后世众多文艺作品也多以刘备为主角。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之纪念。
张飞(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张飞(165年-221年)字益德(《华阳国志》作翼德),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他勇武过人,与关羽并称为“万人敌”。?
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张飞与关羽一起加入,随刘备辗转各地。三人情同兄弟,寝则同床,刘备出席各种宴会时,和关羽终日侍立在刘备身旁。
关羽(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中国武圣)
关羽(?-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被称为“美髯公”。
早年跟随刘备颠沛流离,辗转各地,和刘备、张飞情同兄弟,因而虽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关羽仍然借机离开曹操,去追随刘备。赤壁之战后,关羽助刘备、周瑜攻打曹仁所驻守的南郡,而后刘备势力逐渐壮大,关羽则长期镇守荆州。
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民间尊其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三国演义》尊其为蜀国“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中的“义绝”。
1、煮酒论英雄:
一日,曹操青梅煮酒,请刘备在小亭对饮,论天下英雄只有刘备和他俩人。刘备骤然一
惊,将筷子掉落地上。幸好当时雷声乍起,刘备急中生智,沉着地俯身拾筷,说道:“一震
之威,乃至于此!”巧妙地掩饰了过去。
2、桃园三结义:
东汉末年,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官军闻风丧胆。不抵抗黄巾,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兵。
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都去看那招兵榜文。三人萍水相逢,但都有为国出力之心,所以一见
如故,被张飞拉到自家庄后的桃源饮酒。最后三人对天盟誓,结拜为弟兄。
3、张飞怒打督邮(张飞的义):
督邮来巡视,刘备出城迎接,极为谦恭。而督邮却非常傲慢,痛斥刘备诈称皇帝,虚报
功绩,又捏造“县尉害民”之罪,存心陷害。张飞知道后,大怒,将督邮头发揪住,扯到县
衙门前马桩上栓住,往督邮两腿上狠力鞭打,一连打断了十几根柳条。刘备赶来,急喝张飞
住手,督邮方的夺路而逃。
4、官渡之战:
刘关张三人重会之后,曹操点兵进攻袁绍,两军对峙于官渡。袁绍不听许攸分兵袭击许
都的建议,许攸弃袁绍而投奔曹操。曹操采纳许攸之计,领兵烧了袁绍在乌巢积屯的粮草,
袁绍军大败,部下张郃、高觅投降了曹操。
5、三顾茅庐:
刘备与关、张前往南阳隆中请诸葛亮出山。
第一、二次都扑了空。第三次去时正遇诸葛亮昼寝未起,张飞忍无可忍,怒气大发,要放火烧房,被关羽劝阻。刘备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醒来,又去后堂更衣,半晌才出。刘备向他求教,诸葛亮为刘备礼贤下士之举所感动,献以据蜀、联吴抗曹之策,随刘去新野。诸葛亮发表了他著名的三分天下见解,称《隆中对》。
项羽的故事
破釜沉舟的小故事
秦将章邯,引军渡过黄河北上,围攻赵国。赵国危急,赶紧向各国求救。然而各国的援军看到秦军气势那么强,根本不敢援救赵国,义军主将宋义,畏惧秦军,贻误战机,项羽一怒之下,在营帐中把宋义斩了,亲自带兵渡河援赵。
项羽带领大军渡过黄河后,面对滔滔的黄河水,领着八千江东子弟兵发誓:“不击败秦军,决不收兵;不消灭章邯,我项羽誓不为人。苍天为证,江水为凭,我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英雄豪杰不二言。”
说完话,项羽下令破釜沉舟,烧了帐篷,击沉船只,断绝了士兵战败后还能渡河回去的念头。并砸掉做饭用的锅子,每人只给三天的乾粮,表现出必死的决心。楚兵一看已经没有后路了,在项羽带领下个个以一当十,拼死血战,最后将强悍的秦军打败,项羽也从此威震天下,成了诸侯的霸主。
扩展资料
1、项羽在战场上的无往不利相对的却是政治上的幼稚,坑杀战俘,放弃关中,怀念楚国,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却失尽人心。更为突出的表现是在用人方面。
2、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杰出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公元前202年,项羽退守垓下,突围乌江。最后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旁。项羽是一位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
百度百科-项羽
辩论会 项羽是君子之度
西楚霸王项籍
项籍(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字羽(特别注意一下 项羽本名籍 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中国古代第一武将!人称西楚霸王。楚国灭亡之后,项氏家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籍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梁大怒!籍曰:“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籍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梁便教授他兵法。但其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梁只好顺着他不在管他.籍身高八尺,力能扛鼎(霸王举鼎一词的由来),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秦二世元年(前二0九),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即大泽乡起义),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刺杀太守殷通举兵响应,此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定陶之战
项梁起义后,征集精兵八千,项羽做了裨将(副将)。为了便于号召,采纳谋士范增建议,立前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建都于盱眙,仍称楚怀王。项梁率义军在和秦军战斗中接连取胜,产生了骄傲轻敌思想。结果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被秦军章邯指挥的军队打败,项梁战死。
巨鹿之战
定陶之战后,秦军北渡黄河,攻打起义抗秦的赵王歇和张耳,将赵军围困于巨鹿(今河北平乡)。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副将,率兵救援。宋义率军到达安阳(今河南安阳南),便畏缩不前,屯兵四十六天。当时,阴雨连绵,起义军缺衣少粮,处于困境之中。项羽当机立断,一剑杀了宋义,迫使楚怀王任命他为上将军,并命他立即挥师北上救赵,后渡过一条通往赵国的漳河,但由于寡不敌众,士气低落,项羽遂命令军事凿沉渡江用的船只,打破吃饭用的铁锅,身上只带三天干粮,军士们个个以命相抵,大破秦军(破釜沉舟一词的由来)。
说起秦朝,人们总是先想到大秦雄师,其气吞如虎,横扫六合的气概让千年来无数风流志士遐想,讴歌!秦之兴起,无疑其内在战争机器的疯狂开动,外在百万铁军的征讨四方,打下前所未有的天下。然而短短十五年间,泱泱大秦,毁于一旦,真是应了其兴也勃,其败也勃。秦朝大厦倒塌之快,其内在外在有各种问题,但是给予大秦最沉重一击,使强悍的大秦在无能开动其战争,无疑是项羽的天才之作——巨鹿之战。
一:章邯的巨鹿大战略
出身于文官的章邯,在名将如云的大秦帝国犹如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黑暗的天空。在陈胜发难于野,诸侯并起,几十万大军函谷关时,承担起大秦最后的命运!靠临时组织起骊山囚徒,一败周文之数十万大军,再破齐楚之联军,三杀楚军统帅项梁之定陶。可谓是战绩累累,似乎在建大秦之军威,重铸大秦之军魂!
此时关外之地:黄河之南布满秦军势力,只有少部分魏的残余势力。王离带领着边防军进攻河北之地赵国,更北边盘踞着势力弱小的燕国。田荣因为刚为秦军所败,又怨恨楚赵不杀田假田角,所以龟缩齐地,拥兵自保。当时的秦朝廷正为权利斗争而生死相搏,灭诸侯义军的大任自然就落在统帅章邯的身上,章邯再击败楚军杀掉项梁作了一个大的战略决定,北上汇合王离军,拿下整个赵国。这个战略计划遭到后世的唾弃,认为他应该趁机进攻彭城。但是从当时的情况看却是个可圈可点的战略计划。
原因如下:章邯杀死项梁,楚国虽然振动,但并没有伤其元气!项羽等各路楚军已经退之彭城,而且进退有俱。这样看来章邯并没有什么胜算。而且把楚逼得太急,楚兵同仇敌忾死守彭城,章邯并没有什么把握!而且项梁死后,怀王赶到彭城夺项羽军权,逼的太紧!楚国会暂时放下内杠共同对外!
王离军进攻赵国,一直未果!彭城远离关中,而北方西边并不安定!项梁攻彭城短时间如未下,粮食必然吃紧,孤军深入,粮道必为所扰!而王离军继续攻赵,分兵不如合,分则容易被各个击破。而王离放弃赵国一起来攻彭城,后方则为赵国断。前不能进,后不能退,势必全军覆没!而此时有个偶然的事件更是促使章邯全力北上。
王离军对赵国实行拉拢政策,诈为二世书以招赵将李良。李良因为赵王的姐姐对其无礼,杀掉赵王的姐姐,投靠秦军,击杀赵王。后来为张耳陈余击败,又投靠了章邯。章邯抓住这个机会出兵,击败赵军,王离军趁机包围赵王于巨鹿。章邯军扎住其南部,边为王离军护送粮草,边虎视耽耽的守护王离军侧翼,形成夹击之势。
二:诸侯的战前总动员
赵王被困于巨鹿时,赵相张耳充分发挥其外交特长,游说其各地诸侯前来救赵,并申明天下之势在此一举!诸侯纷纷带大军而来。首先赶到的是赵大将军陈余,将其数万兵力扎住巨鹿之北。张耳的儿子张敖也收代兵万余人而来。南方的楚派其北征集团,北方的燕派将军臧荼南下。田荣因为个人恩怨不愿意救赵,但是齐将田都背田荣带兵前来。史记载:“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
张耳千盼万盼等来的救军,见了秦军阵容后各个都成了江湖街头艺人,光摆花架子,就是不拿真工夫。精神上绝对支持赵军,行动上就是不敢和秦军下来动真格的。
张耳急的没有办法,派使者张黡、陈泽质问陈余。陈余逼的没办法,给张黡、陈泽五千兵力让他们找秦军练练去。秦军哪把这五千人放在眼里,片刻就把五千人杀的精光。张耳连知道都不知道,一致后来误会陈余杀其使者。看到这种情况,诸侯哪敢在行动,大家全都作起壁上观来了。
此时更加体现了章邯的战略计划,以巨鹿吸引天下诸侯,诸侯救赵,则带本部攻击诸侯,一举扫荡诸侯;诸侯不救,则拿下巨鹿,尽歼赵军,打击诸侯士气!其实,当时章邯是打定注意,要和诸侯决战!所以对巨鹿并没有急攻,而是围困;而自己却建立粮道,打持久战!这个战略计划看来是完美的,秦军占据优势,扫灭诸侯,席卷天下将要再一次实现。摇摇欲坠,满目创痕的大秦王朝终于迎来了一线胜利的曙光。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也许是老天不让大秦度过此劫,一个呼唤英雄的时刻,我们的主角秦汉时代最伟大的军事家项羽登场了……
三:楚国援军的内杠
楚国派的北征集团,在最危机的时刻终于到达。章邯在9月围巨鹿,楚军10月至11月之间就派出北征集团。为何到12月才达到?原来楚国中间发生了权利斗争,本来为傀儡的楚怀王趁项梁战死之机,夺项羽军权。派自己亲信宋义为统帅,项羽范增为次,率领大军救赵。但是畏惧秦军强大和想解除项氏政治威胁,欲在半路杀项羽与结盟齐国(可以参考我另外两篇文章《楚汉时期被严重忽略的人物》《秦末楚怀王战略考异》这里不详细说了)。史记载“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
在权利斗争中项羽获得胜利,成功的杀掉主将宋义。怀王无奈,只好“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不过其他的军队将不属于北征军,而且也将在没有任何的援军支援。考证当时在彭城汇集的人马,刘邦军本是北征军的一只,因为怀王和项家的权利斗争则没有随项羽参加巨鹿大战。番君吴芮军、共敖军一个是进关才随项羽,一个是攻南郡未随项羽,都没有参与巨鹿大战。龙且本是项梁先锋,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是从前后的地位应该龙且军没有参与巨鹿之战。唯一有疑问的是吕臣军,是合并和被项羽全部带到巨鹿还是部分或则全部留在彭城不清楚,估计是部分被项羽带走参与巨鹿战。
获得怀王的授权后,项羽立刻带领大军渡河救赵,渡河后齐王建孙田安带着一只小军队,投靠项羽。
四: 巨鹿大战前的险恶形式
项羽到巨鹿后开始谋划对秦军来一场世纪豪赌,赌注就是自己的性命加上几万楚军,输则全军尽墨,身死当场;而赢则是大秦的天下。。。。。。
面临在自己面前的是种种不利,似乎是一场有败无胜毫无悬念的赌局。
其一:对手的实力异常强大
自己的对手是强大的百战百胜的铁血精锐。在巨鹿扎住着两只秦军。一只是由秦之名将蒙恬打造的边防军,这只军队久经沙场,曾击败北方匈奴,立下赫赫战功,带领他们的是当年蒙恬的副手后来统领边防军的大将王离,曾被封为武城侯,多次跟秦始皇东巡,功名赫赫。这只大军负责围巨鹿,兵力大都认为是20多万。
秦军的另一只是由多次围剿诸侯义军的章邯带领。素质低于王离军,但是也是百战之师。关于这只军队很多人认为是由骊山囚徒组成的。其实不然,当年周文带几十万军队扣关时,由于秦庭毫无准备,只好发动骊山囚徒抵抗义军,但是后来章邯多次作战,屡屡得到支援。其组成慢慢由骊山囚徒变成了正规军,像司马欣,董翳等将领就是后来秦派给章邯的援军。章邯在对项梁作战时,屡屡为项梁所败,在得到援军后一举而破项军,杀项梁。军队的战斗力明显的提高,联系当时正是王离军南下攻赵的时候,很可能是王离的30万边防军分10万给章邯作了增援。
从后来章邯投降项羽后,从“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可以看出章邯的军队的组成早有了本质的变化。
所以项羽要面对的对手是40多万精锐的秦朝正规军,而将领都是一代名将。
其二:自己的实力异常弱小
项羽的军队组成很复杂,我们这里详细的探讨一下项羽军队的组成。一般都认为项羽军队的人数是5万到6万之间。其中先锋两万史记明载是英布,蒲将军的军队。那就是项羽主力还有3到4万。
项羽的军队组成要上朔到项梁时代,项梁和项羽早年在江东培养了一只精锐项家军。项羽曾带着这只8千人的子弟军渡淮攻秦。后来项梁收义军陈婴几万起义军,又合并秦嘉军,收编各路杂牌义军,组成楚军。这当中各个势力都有自己的军队。而项羽则带少量子弟兵和刘邦军一起合为一偏师,在别处进攻秦军。
项梁身死后,各路人马汇集彭城。项羽统帅的是项梁残军和自己的偏师。怀王并项羽军与吕臣军自将之,这只军队无疑是救赵主力。这只军队有项羽的亲兵人,有项梁的杂牌军,吕臣的农民起义军等。而后来田安随项羽,估计没有参与这场战斗。
也就是说项羽率领的完全是个大杂烩,战斗力很难说,指挥起来有很大难度。
其三:没有后路,不能久战
由于项羽和怀王的权利,使项羽处于一个没有任何外援,没有任何退路的地方。秦军战败,可以逃跑在来。而项羽战败估计就要提头去见怀王了,此时退缩估计怀王更不会放过。而粮草更是问题,不但项羽军没有任何供应,更可虑的是宋义在路上待一个半月,此时已12月,离秦军围巨鹿有三个月,巨鹿将随时为秦军破。
其四:盟友的畏战,保存实力
虽然各路诸侯援军都知道天下之势在此一举,但是由于兵少将寡,其心各异,谁都不愿意把自己陪进去。所以想指望诸侯援军,帮助自己比登天还难。
以上四个条件可以说局势险恶到极点,以少量杂牌军快速击败几倍于己的精锐,无疑是痴人说梦!但是天才就是天才,天才就是要打破常规,天才就是要从不可能中创造奇迹。
五:作战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天才不愧是天才,项羽立刻就发现秦军的弱点——秦军布局是王离军围巨鹿,章邯军扎住其南边,一边筑甬道输之粟一边随时对救助巨鹿的援军打击,这只军队像两只虎钳,牢牢的盯死猎物。而弱点就在两钳之间的心脏。项羽要直接实施黑虎掏心战略,只有切断两只虎钳的联系,集中力量功其一只才可以有希望获胜。
为了得到更多的情报,让秦军露出破绽。项羽先派英布,蒲将军带上自己的两万人马渡河进攻秦军甬道。英布,蒲将军不负所望,战斗击败看守甬道的秦军。从这场小胜利,项羽看到秦军的问题所在——甬道虚弱,而章邯军疲惫不堪,决定抓住时机全军进攻秦军,这个时候陈余又派人向项羽请战,项羽同意了。正好让陈余做出救赵的姿态吸引王离军的注意。
项羽带着剩余的主力部队,全部渡河。在渡河之后,项羽发表即兴煽动演讲鼓舞士气,随后破釜沉舟,只带三天的干粮,以表示不战胜毋宁死的大无畏精神。这里充分体现了项羽的战略眼光和权谋手段以及大无畏的决断力,首先项羽带着一只杂牌军,军队派系多,战斗力参差不齐,而项羽又是第一次指挥他们,很难指挥的得心应手。这样的情况下项羽充分运用了“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把一只向心力不足的军队栓成一根绳,只有一起向前冲打败秦军才有活路。在项羽的手段下,楚兵的求战欲望高涨!后世研究者仅仅看到破釜沉舟后者的精神作用,而忽视了前者的重大意义。项羽还命人打破作饭的锅,每人只带三天干粮。项羽不但要以劣势兵力击败秦军,还要用三天时间击败秦军!如果三天之内不能灭掉秦军夺取粮草,就算击败秦军还是一个死字!项羽莫非疯了?
我们现在研究才发现项羽的眼光老辣就战略高明,巨鹿战的关键就是一个快字,不能激发将士快速求战的欲望,不能在短时间内消灭秦军,还是一个死字!章邯军和王离军互相犄角,打援兼顾,兵力上极大劣势的项羽军,如果想灭两只,那是天方夜谈。而如今王离军围巨鹿,防诸侯,阵势布局给了可趁之机,正是灭王离军的好时候。但是秦军不傻,章邯军虎视耽耽就是趁你攻王离而前后夹击,但是章邯的援军也不是毫无破绽,派兵保护甬道就有兵力的分散。这种情况下就是要利用两军之犄角的空隙,大胆的玩一场刀尖上跳舞,在秦军眼皮底下火中取粟,在如此短的距离玩一场真正的运动战。所以必须要快,快到秦军主帅完全没有意识过来,快到秦军没有时间部署,快到秦军来不及配合,快到秦军反映过来已经全军覆灭。但是古今中外谁敢这样玩?谁敢在精锐秦军眼皮底下各个击破?只有项羽敢玩,玩的就是心跳!
项羽主力开始进攻,项羽把主力汇合在一起,直接进攻甬道,断王离军的粮草。章邯听到消息后,立刻带军援救甬道,正中项羽之计,项羽以逸待劳,大攻章邯。章邯没有料到项羽孤注一掷,把所有筹码都压了上去,由于英布军前期的骚扰战的迷惑,章邯还以为项羽又在玩断粮游戏,搞搞破坏然后跑人(谁又能想到项羽如此高明如此不要命乎),连阵型都没有布置好就带军救援。这次项羽玩真格的,有心算无心,决战对救援,胜负可想而知!史记张耳陈余传:“项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
章邯遭遇大败,准备休整后再战。此时项羽击退章邯军后,立刻马不停蹄杀向毫无准备的王离军。王离军围巨鹿,防诸侯。这几天在防备陈余的虚张声势,突然听闻项羽领军杀来,大吃一惊。由于此刻阵型松散,只好命大将苏角仓促迎战。此时项羽早作好战术部署,对松散的秦军实行穿插,分割,包围,而项羽亲自带兵直攻秦军指挥中枢。史记中做了精彩的艺术描写:“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这里太史公用了艺术化的描写,实际是项羽把秦军分割,独立后,项羽杀苏角,擒王离,九战九胜。诸侯看到形式有利,立刻加入痛打落水狗的行列。诸侯包围秦军,巨鹿城的赵军里应外合,全歼王离军,王离的大将涉间绝望放火自杀。曾经灭六国击败匈奴的雄师,就这样风消云散了!
六:收服章邯
灭掉王离军,救赵成功后,战争并没有结束,章邯军还有20多万人退居棘原,此时怀王命项羽回师。但是项羽另有大志!项羽要摆脱怀王灭秦称霸天下,此时对他来说是一个机会。项羽开始使用政治手段,首先要收服诸侯联军,再要收服章邯!
做好这些项羽煞费心机,项羽先把章邯军牢牢压制在自己手中却不强攻,利用章邯的威胁一面统帅整合诸侯,一面用裂土分封收买诸侯,恩威并用,双管齐下,把诸侯联军牢牢绑在自己的战车上。章邯在王离兵败后,受到极大的压力,一直求战,希望用胜利来回应秦庭。但是局势的主动权掌握在项羽的手中,项羽此时表现耐性十足,屡屡击败章邯却不决战,只是一点点磨,而章邯此时战不胜退不得。这样对峙6个月,已经是秦二世三年6月了,秦二世屡屡派人责问章邯,章邯派亲信司马欣到咸阳打探消息。赵高派人捉拿司马欣,司马欣从小路逃回。此时陈余给章邯写信讲明利害,让章邯投降项羽!章邯有些意动,却不甘心,一面派人谈约,一面准备在战。但是章邯的小动作都被项羽看在眼中,为了彻底收服章邯,项羽决定打怕他!
项羽命蒲将军迅速到漳南击破章邯军,自己带大军再败章邯军。章邯无计可使,只好投降。秦朝的最后一只军队宣告覆灭。
后记:奇迹总出现在打破常规却合情合理中
项羽在巨鹿兵力数量,素质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击败善战的秦军,除了天时地理人和的多方面配合。关键是谋划于前,大胆的打破常规,运用一切巧妙战术和对自己有利的因素。
但是后世的研究者却只看到其勇武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其主谋的一面。而项羽之前谋划由于史料原因而无法窥测了!但是如此庞大的在敌人眼皮底下各个击破,无疑需要战前的详细布局,战场的临时指挥。而这些项羽无疑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方,而其中政治手腕的老辣也让人叹为观止!
巨鹿之战项羽以少量杂牌军全歼精锐秦军,无疑是中国战争史甚至世界战争史中的奇迹。而创造这个奇迹,无疑在于打破常规作战。巨鹿之战秦军统帅都非弱者,不是迂腐和无能将胜利拱手赠与对方的“法罗”,而且是久经沙场的一代名将,一切布置都可圈可点。但是天才是打破常规,按一般正规想法,项羽先统帅诸侯,在集中优势兵力和秦军决战。但是项羽不,项羽要先打出胜仗,这样诸侯自然就参与了。
章邯王离以为项羽和他们打游击战,但是项羽却是游而致命一击,可以说巨鹿战的胜利胜就胜在秦军没有做好孤注一掷的大决战的准备。胜在秦军没有想到项羽敢在刀尖上跳舞,敢以如此差距的兵力钻到自己空隙中各个击破。每一场战役在看似完美的布局中,实际上都还在各个战略布局环节中有间隙,而大师就是把自己作战环节的间隙做到最小,而抓住对方的间隙,使整个完美的布局支离破碎,在这个方面项羽无疑最接近完美。
这里用一句孙子兵法的话作为总结;“故善战者之胜也,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
彭城之战
——一场世界战争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迹
谈起中国古代战争,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如巨鹿之战,井陉之战,昆阳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等等。楚汉时期另一场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争却常常被大多人所忽略,以致研究者寥寥无几。个中原因只有仁者见仁。但是这场战争却是一个无法忽略,在中国战争史以致世界战争史都应该有一席之地的战争。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彭城之战。
一背景:刘邦伐楚
秦朝末年,纲绝维弛,群雄并起,其间项羽凭借灭秦巨功分封天下,称霸诸侯!而灭秦的另一主角刘邦却被封在偏远的汉中巴蜀之地。汉二年,刘邦因不满汉中之地毅然出兵定三秦,东向伐楚,而此时,项羽大军正在东边平定齐国之乱,后方空虚。刘邦抓住这个机会大举东进,一路上所向披靡,兵锋直指项羽的都城彭城。史记载:“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很多人质疑56万人这个数字,其实这个数字是可信的,刘邦当年在关中的时候统兵10万,经过汉中整顿,收其巴人等当地民族为军,后定三秦亦收其兵,完全可以做到翻一倍。而此时刘邦“劫持”五个诸侯一起进攻项羽(哪五个诸侯?一直有争议,大概有魏王豹,殷王司马昂,河南王申阳,塞王、翟王,另有陈余军不在此路),而此时东进刘邦倾巢而出,手下重要将领和谋士几乎全到,彭城兵败后萧何“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可见损失之惨重。
关于刘邦进攻彭城的部署,后世有很多误解,这里简要说明刘邦东进的部署,汉元八月,刘邦出汉中定三秦。“汉二年三月汉王从临晋渡”东进。大概刘邦分三路行军,中路军由刘邦亲自统帅,部将为张良、陈平、韩信,吕泽,张耳,卢绾,夏侯婴以及五诸侯军,是从洛阳直接向东,直取彭城。北路军由曹参、灌婴率领汇合陈余军从粱鲁,与中路军会攻彭城。南路军由薛欧、王吸(或有王陵军)自关中出武关走南阳,攻阳夏,向东进攻彭城。
此时关中并不安稳,章邯等势力还在负隅顽抗。刘邦留下萧何守关中,周勃围废丘,樊哙郦商转战关中各地,而立韩王信为韩王平定韩地。
这里有疑问的是关于韩信的行踪。很多人认为韩信此时在关中围章邯,没有参与彭城之战,甚至认为是把韩王信当成韩信。这种说法是说不通的,首先韩王信为韩王平定韩地,行踪确定。韩信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淮阴侯列传》叙述此段时,只说汉王而未提韩信,但是有一点要知道,在韩信的列传中叙述本身就暗含其人行踪。考证韩信生平我们知道韩信虽然在汉中被刘邦拜为大将,但是一直到彭城之战都无兵权,其地位只相当于参谋,这个期间他并没有什么举动,太史公自然忽略过去。而后来彭城之败后,韩信收残兵败将在荥阳和刘邦会合更有利的证明其人当时亦在彭城!
汉二年四月,北路军破龙且于定陶,南下砀和刘邦中路军会师,接着攻下项羽都城彭城,刘邦似乎已经完胜。
二项羽的困境及疯狂战略
早在刘邦定三秦的时候,项羽就预感刘邦会东进,不过此时他带兵进攻自己后翼的齐国。而对刘邦的攻势,项羽一面派郑昌为韩王,前往韩地抵抗刘邦东进。派陈平平殷王在此又布一层防御线。派龙且抵挡北路军,又派兵距阳夏阻拦南路军。除了南路军史书未明外,其余各路均告失败。而项羽记以厚望的英布却趁此坐山观虎斗。刘邦军浩浩荡,56万大军数月就尽占楚地。此时,项羽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中。
一:面临两线作战。齐国尚未平定,回师救楚,则腹背受敌。
二:兵力的极大悬殊。刘邦诸侯联军56万人,规模空前宏大。项羽此时全部兵力不详,但是必然远少于56万。
三:后方沦陷,孤军深入。此时项羽楚地尽占,没有根基地的孤军只能速战速决。
四:远离战场,长徒奔波。敌人则以逸待劳,利用防御工事抵抗回师楚军。
五:盟友背叛,政治大环境陷入极度孤立的状况。
面对如此险恶的政治,军事环境,项羽一个大胆的战略计划出笼:以诸将率领大军继续平定齐国,作为迷惑刘邦的手段。而自己亲自带领3万精兵绕道彭城后方,以彭城为钓饵引刘邦上钩,然后偷袭刘邦后方,尽灭刘邦军。
项羽的作战计划出来,所有人都楞住了!此人傻了,他不但要以3万尽歼对方56万,还要长途奔波,设局偷袭!
这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个疯狂计划!
彭城之战,关于项羽的行踪由于历代很少研究者涉足,以致人人认为是刘邦攻下彭城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轻敌而至。实际上刘邦虽然得意忘形都是并未放松警惕,谋臣大将皆在左右,未见有其疑义。关键是项羽在刘邦未下彭城之际,已经回师彭城西边,断其后路,忽然出现在刘邦诸侯联军的后方。
关于这一点甚少有人注意,但是这确是彭城之战胜利之关键。史记项羽本纪有载:“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这里清楚的写明了项羽的行踪的顺序。但是大多人采用了史记高祖本纪:“项羽虽闻汉东,既已连齐兵,欲遂破之而击汉。汉王以故得劫五诸侯兵,遂入彭城。项羽闻之,乃引兵去齐,从鲁出胡陵,至萧……”
收一些以少胜多的历史故事
一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反抗暴秦统治,点燃起我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烈火。一时间,"天下从者如流水"。项梁、项羽起兵于江东,立楚怀王的孙子心为帝,也称作楚怀王,定都于盱眙。张耳、陈余参加了起义,立赵歇为王,在信都(即邢台市附近)定都,建赵国。秦朝统治者对农民起义进行残酷镇压。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率军北上击赵,军于邯郸。赵军不支,退保巨鹿,为秦将王离部所围困。当时,在河北攻赵的秦军,不下三十万之众。而这时在巨鹿城中的兵力不多,粮草将尽。赵将陈余虽领兵数万屯巨鹿之北,但不敢出兵,筑营壁自保。其它援赵的齐、燕诸军,也震慑于秦兵的声势,皆筑垒固守,不敢出战。
巨鹿被围之际,赵使求救于楚。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军北上救赵。但宋义为秦军的气焰所吓倒,在妄阳(今山东曹县)逗留四十六天而不敢前进。项羽愤而杀宋义,楚怀王便命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先遣英布和蒲将军率兵二万渡漳攻秦。继而亲率主力渡河,为了表示与秦决一死战的决心,他命令士兵把船只沉没,把饭锅砸破,烧掉营舍,只带三天的干粮。项羽先以雷霆之势包围王离,经过往返九次冲杀,切断秦军通道,获得巨大战果。秦将苏角被打死,王离作了俘虏,涉闻自焚而死。在交战中,楚军"以一当十"、"呼声震天"。而援赵的其它诸军则在营壁上观看,惊恐而不敢出战。之后,项羽又不断击败秦军,章邯不得不竖起降旗,项羽声威从而大振。
巨鹿之战,全歼了秦军主力三十万人。这对最后推翻暴秦统治起了决定性作用。大文学家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详细地描述和记裁了这一巨大战役,成为名传千古的不朽之笔。"破釜沉舟"、"作壁上观",渐渐成为流传极广的两个成语。
二 昆阳之战
昆阳之战,爆发于更始元年(23年),它是绿林起义军推翻王莽政权的一次战略性 决战,也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个典型战例。在这次决战中,刘秀等人领导的农民 起义军,以大无畏的勇敢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法,一举全歼王莽军的主力,撞响了新莽 王朝彻底覆灭的丧钟。它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西汉末年,政治腐朽,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危机四起。 外戚王莽利用这一形势,玩弄权术,夺取政权,建立新朝。但王莽上台后“托古改 制”的做法,不仅没有使情况有所起色,反而导致阶级矛盾更趋激化。广大民众在忍无 可忍的情况下,纷纷揭竿而起,以武力反抗新莽的统治。一时间起义烈火燃遍黄河南北 和江汉地区,新莽王朝完全处于众叛亲离、风雨飘摇的境地。
在当时的众多农民起义军队伍中,尤以绿林、赤眉两支声势最为浩大。他们在军事 上不断打击新莽势力,逐渐向王莽统治腹心地区推进。新莽王朝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 拚凑力量进行垂死的挣扎,农民起义于是进入了最后进攻阶段。昆阳之战正是这一历史 背景下的产物。
新莽地皇四年(23年)初,绿林军各部乘王莽主力东攻赤眉,中原空虚之际,挥兵 北上,在沘水(今河南泌阳境)击灭莽王荆州兵甄阜、梁丘赐部。接着又在淯阳(今河 南新野东北)击败严尤、陈茂所部,势力迅速发展到十余万人。在胜利进军的形势下, 农民军开始萌发了建立政权的要求,于是在二月间,推举汉室后裔刘玄为帝,恢复汉制, 年号更始。 更始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农民起义进入新的阶段,王莽在政治、军事各个方面日益 趋于被动。
更始政权建立后,即以主力北上围攻战略要地宛城(今河南南阳),并开进到滍川 一带。为了阻止王莽军的南下,保障主力展开行动,更始政权另派王凤、王常和刘秀等 人统率部分兵力,乘敌严尤和陈茂军滞留于颍川郡一带之际,迅速攻下昆阳(今河南叶 县)、定陵(今河南舞阳北)、郾县(今河南郾城南)等地,与围攻宛城的主力形成犄 角之势。这为下一步进击洛阳,与赤眉军会师以及经武关西入长安,消灭王莽政权创造 了有利的条件。
王莽政权对更始农民起义军的战略动向十分不安,于是就慌忙改变军事部署,将主 力由对付赤眉转而对付更始军。三月间,王莽派遣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寻奔赴洛阳,在 那里征发各郡精兵42万,号称百万南进攻打更始军,企图以优势的兵力与农民军进行决 战,一举而胜,以确保宛城,安定荆州,保障长安、洛阳的安全。
五月间,王邑、王寻率军西出洛阳,南下颍川,在那里与严尤、陈茂两部会合,并 迫使先期进抵阳关(今河南禹县西北)的更始军刘秀部撤回昆阳。尔后,继续推进,迫 近昆阳。
当42万王莽军逼近昆阳之时,昆阳城中的更始军仅有八九千人。如何对付气势汹汹 的强敌,更始农民军意见开始时并不统一。有的将领认为敌我兵力众寡悬殊,不易取胜, 因而主张避免决战,化整为零,先回根据地,再图后举。但刘秀则反对这种消极做法, 主张集中兵力,坚守昆阳,迟滞、消耗王邑军的兵力,掩护主力攻取宛城,然后伺机破 敌。这时王邑的先头部队已逼近昆阳城北,在这紧急关头,诸将同意了刘秀的建议。决 定由王凤、王常等率众坚守城邑,另派刘秀、李轶等率13骑乘夜出城,赶赴郾县、定陵 一带调集援兵。
王邑、王寻等人统率新莽军蜂涌抵至昆阳城下,将其团团围困。这时曾与绿林军交 过手,深知其厉害的严尤向王邑建议说:昆阳城易守难攻,而且更始农民军主力正在宛 城一带,我军应当绕过昆阳,迅速赶往宛城,先击败更始军在那里的主力,届时昆阳城 即可不战而下。然而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强大,根本听不进这一适宜的意见,坚持先攻下 昆阳,再进击更始农民军主力。于是动用全部兵力列营百余座,猛攻昆阳不已。并傲慢 地扬言:“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屠此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耶!”
40余万王邑军轮番向昆阳城发起进攻,并挖掘地道,制造云车,企图强攻取胜。昆 阳守军别无退路,遂依靠城内人民的支持,合力抵抗,坚守危城,多次击退王邑军的进 攻,予敌人以很大的消耗和挫折。
严尤眼见昆阳城屡攻不下,己军日趋被动,遂再次向王邑建议:“围城必须网开一 面,使城中守军逃出一部分到宛阳城下,去散布恐怖情绪,以动摇敌军的军心,瓦解敌 军的士气。”可是刚愎自用的王邑依然未能采纳。
刘秀等人抵定陵、郾县后,说服不愿出兵的诸营守将,于六月初一率领步骑万余人 驰援昆阳。此时王邑军久战疲惫,锐气早已丧失殆尽,这就为更始军击破它提供了机遇。 刘秀亲率千余援军步骑为前锋,在距王邑军二、三公里处列成阵势,准备接战。王 邑、王寻等人自恃兵力雄厚,骄妄轻敌,只派出数千人迎战。刘秀率众奋勇进攻,反复 猛冲,当场斩杀王邑军数十人,取得了初战的胜利,大大振奋了士气。
这时候,更始起义军主力已攻占宛城三日,但捷报还未传到昆阳。刘秀为了鼓舞全 军士气,动摇敌人军心,便制造了攻克宛城的战报,用箭射入昆阳城中;又故意将战报 遗失,让王邑军拾去传播。这一消息一经散布,昆阳城中的守军士气更为高涨,守城更 为坚决;而王邑军则由于顿兵昆阳坚城,久攻不下,且闻宛城失陷,士气更为沮丧。胜 利的天平开始向起义军这一边倾斜了。
刘秀在取得初战胜利后,又善于捕捉战机,乘敌人士气沮丧和主帅妄狂轻敌的弱点, 精选勇士三千人,出敌不意地迂回到敌军的侧后,偷偷地涉过昆水(今河南叶县辉河), 向王邑大本营发起极其猛烈的攻击。在此时王邑等人依旧轻视汉军,未把刘秀放在眼里, 同时又担心州郡兵失去控制,遂下令各营勒卒自持,不准擅自出兵,而由自己和王寻率 领万人迎战刘秀的冲杀。然而,王邑这一做法造成严重的恶果:在刘秀所率的精兵的猛 烈进攻下,王邑手下的万余人马很快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阵势大乱。可诸将却又因王 邑有令在先,谁也未敢去救援,致使王邑军败溃,王寻也做了刀下之鬼。昆阳城内的守 军见敌军主帅已脱离部队,敌军阵势已乱,也乘势及时出击,内外夹攻,杀声震天动地, 打得王邑全军一败涂地。王邑军的将卒们见大势已去,遂纷纷逃命,互相践踏,积尸遍 野。这时又恰遇大风飞瓦,暴雨如注,滍水剧涨,王邑军涉水逃跑而被淹死的不计其数, 使得滍水为之不流,只有王邑、严尤等少数人狼狈逃脱,窜入洛阳。至北,昆阳之战就 在更始起义军歼灭王莽军主力,并尽获其全部装备和辎重的辉煌胜利中结束了。
昆阳之战,是绿林、赤眉起义中的决定性一战。它聚歼了王莽赖以维持统治的军队 主力,为起义军胜利进军洛阳、长安,最终推翻新莽统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昆阳之战中,王莽军的兵力有42万人,而更始起义军守城和外援的总兵力加在一 起也不过2万人。然而在兵力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起义军竟能取得全歼敌人的辉煌 胜利,这决不是偶然的。归结其要旨,大约有这么几条:政治上反抗王莽暴政统治,符 合广大民众的愿望和要求,因而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是昆阳之战中起义军取胜的 深厚政治根源。军事上,起义军实施了坚守昆阳,牵制敌人,调集兵力,积极反攻的正 确做法,严重迟滞了王邑军的行动,消耗了它的实力,牢牢地掌握了战场攻守的主动权。 在作战指导的具体运用方面,起义军敢于拼杀,士气高昂,又善于利用敌军的弱点,攻 心打击和军事进攻双管齐下,摧毁敌人的战斗意志,积小胜为大胜;并且能够把握战机, 选择敌军指挥部为首要进攻目标,将其一举捣掉,使得敌军陷于群龙无首的境地,最终 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
三 官渡大战
公元200年,袁绍挑选10万精锐步兵、1万骑兵,以黎阳为大本营;命令颜良为先锋,渡河进攻白马。曹操用荀攸之计,扬言渡河抄袭袁绍后路,袁绍命令颜良分兵一半到延津阻击曹操渡河;曹操命令于禁固守延津,以张辽、关羽为先锋,自己亲自领主力直扑白马,与东郡太守刘延夹击颜良,颜良遂阵亡。
袁绍大怒,命令全军渡河;又命另一心腹大将文丑与刘备为先锋,直扑白马。曹操放弃白马,向延津撤退,并亲自帅精锐殿后,并故意放辎重;文丑、刘备带6000多骑兵追击,四散抢辎重;曹操乘机命令攻击,袁军大乱,文丑本人也被杀;曹操为诱敌深入,退回官渡。袁绍又不听田丰的计谋,并将他押送到邺城。袁绍摆开联营,步步进逼;曹操作出反应,命令于禁、乐进攻击两翼,大胜。袁绍为赢得胜利,在南方向李通、刘辟策反;李通不背叛反而领兵消灭暗通袁绍的地方豪强;曹操又命令曹仁、徐晃带领骑兵星夜前往镇压刘辟、刘备。
袁绍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写书让江东孙策北上偷袭许昌;曹操谋士郭嘉认为孙策过于轻佻,必死于刺客之手,果然不久,孙策受到仇人阻击,伤重而亡(一说乃郭嘉暗中派遣曹操手下猛士杀孙策)。曹操与袁绍相持日久,军粮不足,意欲退回许昌,荀文若力劝曹操坚守,并最大限度支援前线。公元200年10月,曹操命令曹仁、徐晃等偷袭袁绍大将韩猛,烧毁韩猛押运的几千车粮草。袁绍谋士许攸建议袁绍派偏师偷袭许昌,抢走汉帝,遭到拒绝后又因为家属被审配收监,许攸无奈投靠曹操,并建议曹操偷袭袁军粮草堆放地乌巢;曹操留下曹洪等守大营,自己领夏侯渊、张辽、曹仁等直扑乌巢,同时命令徐晃偷袭袁军另外一粮草堆放地故市;曹军假装袁军,骗过袁军的盘查,偷袭乌巢。
消息传到袁绍耳中,袁绍不听从大将张合应重兵救乌巢的建议;却听从谋士郭图意见命张合、高览率重兵强攻曹军大营,只派出少量骑兵救乌巢。救兵到达乌巢,曹操先集中全力攻下乌巢袁军营,擒守将淳于琼,烧毁所有物资;再回头击败来救的袁军骑兵;同时徐晃也攻下故市,烧毁所有的物资。消息传到袁军大营,郭图为免获罪,造谣说张合为乌巢之败而幸灾乐祸,同时派人通知张合说袁绍要杀张合,张合无奈投降曹军。曹操遂大举反攻,袁军毫无斗志,大部分投降曹军;袁绍等人仅仅与800亲兵逃走;后7万多投降的士兵被曹操下令活埋,天才谋士沮授为曹操诚意所动而投降,后得知家属在河北安好意欲北逃而被杀;袁绍另一重要谋士田丰被听信谗言的袁绍所杀。
官渡大战,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精彩的战役,也是战争史上著名的范例;它标志着曹操正式称雄于北方,为北方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四 赤壁之战
曹操在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挥师南下,企图一举消灭据有荆州的刘表和江东的孙权,统一全国。八月,刘表病逝,次子刘琮屯襄阳,刘备屯樊城。九月,曹操至新野,刘琮不战而降。因江陵贮有刘表的大量粮草兵器等,刘备从樊城向江陵撤退,并命关羽带领水军经汉水到江陵会合。曹操亲率轻骑五千,日夜兼程追赶,在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打败刘备,占领江陵。刘备放弃撤往江陵的计划,折向东南汉水方向撤退,和自汉水东下的关羽水军会合, 并与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所部一万余人联军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汉汉口),图谋联合孙权抗击曹操。
当曹操南下时,孙权派鲁肃出使荆州,吊刘表丧,兼说刘备同心御曹。鲁肃与刘备相遇于当阳,后刘备用其计退至鄂县樊口(今湖北鄂州西北)。时曹操据江陵, 将顺流东下,形势紧迫,刘备遣诸葛亮随肃往东吴。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孙权已接到曹操威胁的书信,说训练好水师八十万,要与孙权在吴地决战。孙权不愿以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曹操,又顾虑孙刘联军不能与曹操相匹敌,犹豫不决。诸葛亮对他分析敌我双方的利弊,指出曹操劳师远征,士卒疲惫。北人不习水战。孙刘联合,定可取胜。孙权部下以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和张昭为首的主和派也展开了激烈争辩。诸葛亮指出主和派意见的错误,进一步消除了孙权的顾虑。孙权决心联刘抗曹,从鄱阳(今江西波阳东北)召回周瑜。周瑜支持诸葛亮和鲁肃的意见,指出,实际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且已疲惫不堪。所得刘表新降的七八万人,人心并不向曹。加之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这些都是对曹操的不利因素。孙权增强联刘抗曹取胜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周瑜率精锐部队三万人,沿江而上至夏口,与刘备统军两万多人会合,共同抗曹。
孙刘联军溯江西进,与顺流而下的曹军在赤壁(历来有几种说法。一般认为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相遇(见彩图赤壁之战战场遗址 湖北蒲圻)曹军初战不利,退往长江北岸的乌林(今湖北洪湖东北),双方隔江对峙。北兵不惯船上生活,曹操下令用铁索将战船连锁在一起,以减轻风浪颠簸。周瑜部将黄盖建议采用火攻战术以败曹军。曹操骄傲轻敌,相信黄盖的诈降,黄盖带十艘蒙冲斗舰,满载薪草膏油,外用帷幕伪装,顺风驶向曹船,因风纵火,燔烧曹军船只,火势延及岸上营垒。曹军人马烧溺,伤亡惨重。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曹操沿华容小道(今湖北监利北),向江陵方向狼狈退却,加以瘟疫、饥饿,曹军损失大半。
赤壁战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无力南下。刘备通过这次战争也乘机占据荆州大部。稍后又夺得刘璋的益州。孙权据有江东,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割据局面。
五 淝水之战
316年,西晋王朝灭亡。第二年,西晋的皇族司马睿(rui锐)在江南重新建立了汉族地主阶级政权,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历史上叫做东晋。当时北方出现了十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历史上把这一时期叫做“十六国”时期。到了公元四世纪七十年代,氏族人建立的前秦国主苻(pu蒲)坚,统一了黄河流域,形成和东晋南北对峙的局面。
38十月的一天清晨,天刚蒙蒙亮,长安城中前泰的文武百官,齐集在皇宫太极殿的门前,等候苻坚临朝,召开御前会议,商讨灭普大计。大臣中除了有一个名叫朱肜(r6ng容)的谄媚附和苻坚的主张外,多数人都认为东晋内外同心,君臣和睦,目前攻打东晋,时机还未成熟,没有必胜的把握。大臣石越说:“晋国不仅上下和睦,而且有长江作为天然屏障,又得到老百姓的支持,看来不可轻视啊!”苻坚听了,心中很不高兴,不禁骄狂地说:“我的人马这么多,只要一声令下,大家都把马鞭子丢到长江里,就能把江水截断。东晋还有什么可作屏障呢?”他坚持出兵南下。
公元383年(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八月,苻坚征集的各州兵马,共计有步兵六十多万,骑兵二十七万,羽林军三万,号称百万,浩浩荡荡地向东南地区进发。苻坚任命苻融为征南大将军,和鲜卑贵族慕容垂一起,率领二十五万步骑兵为前锋;任命羌族将军姚苌(chang常)为龙骧将军,率领四川的部队沿江东下;命令幽、冀等州兵马由彭城(今江苏徐州)南下。苻坚亲率主力大军从长安出发,一路上人喧马嘶,旗旗遮天;大道上挤满了前泰的军队,连同车辆、马匹、粮草、辎重,前前后后足有几百里长。
九月,苻坚率领的主力军攻下项城(今河南项城),在这里驻扎下来。苻融的先锋部队经过一个多月的日夜行军,已经到了淮河北岸的颍口(今安徽颍上县正阳镇),并且向淝水(淮河支流,在今安徽寿县境内)西岸的重镇寿阳(今安徽寿县),展开了进攻。
前秦大军压境,东晋宰相谢安和将军桓冲坚决主张抵抗。晋孝武帝任命谢安为战时最高统帅——征讨大都督。谢安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地进行抗战部署。他推派谢石代理征讨大都督的职务,负责指挥全军;谢玄担任前锋都督,连同青年将领谢琰(yan演)和桓伊等一起,率领八万名“北府兵”(北府兵,东晋时军府设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在京都建康之北,因而称北府;北府兵主要由流落江南的北方农民组成。)沿淮河西上;另派将军胡彬率领水军五千人去增援战略要地寿阳。
苻坚依仗自己的兵多,他不等各路人马到齐,就命令苻融向普军发动猛烈进攻。十月,胡彬的水军还没有到达寿阳,苻融就把寿阳攻破了。胡彬在半路上听到寿阳失守的消息,被迫把部队退到一边是河水,一边是高山的硖石(今安徽凤台西南),在这个地势险要的地方扎下营来。专等谢石大军的到来。苻融占领了寿阳以后,一面派兵围攻硖石,一面派梁成率领五万军队控制了洛涧(即洛水注入淮水的地方,在今安徽淮南东)。梁成封锁了淮水,阻止从东面来援的谢石、谢玄大军。谢石命令晋军在离洛涧二十五里的地方,驻扎下来。
谢石的大军不能前进,被围困在硖石的胡彬水军就孤立了,眼看军粮就要吃光,情况十分危急。为了迷惑敌人,胡彬命令士兵们拿着簸箕,天天在河岸上扬簸沙土,使远处的秦军看见,好象是在扬米,表示自己的军粮还很充足;同时,他又给谢石写了一封告急信,说:“现在敌军势力很大,这里的军粮已经吃完,情况十分紧急,恐怕再不能和大军相见了。”他把密信交给了一个亲兵,叫他乘夜突围出去,送给谢石。不幸这个亲兵在途中被秦军捉住,告急的密信也给搜去了。苻融得到胡彬缺粮的情报,立即派人星夜到项城去报告苻坚,说:“现在晋军人少粮尽,正是打败他们的好机会,应该马上发动进攻,不能叫他们跑了。”
狂妄自大的苻坚正在为攻占项城沾沾自喜,听到苻融的密报,更是心花怒放。当天晚上,苻坚把大军留在项城,悄悄地带领八千名轻骑兵,不分昼夜地奔往寿阳。他到达后,和苻融计议了一下,决定先派朱序到晋军去劝降。朱序原来是东晋防守襄阳的将领,襄阳失守时被俘。朱序到晋营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谢石透露了秦军的真实情况,并且建议谢石:应乘前秦各路兵马还未集中,立即发起反攻,只要打败它的前锋,挫伤它的锐气,秦军是不难打败的。谢石和谢玄等仔细地研究了朱序的密报,决定派刘牢之带领五千名北府兵,夜袭洛涧。刘牢之是北府兵的有名勇将,他在战斗中,斩杀案将梁成。秦军失去主将,无心再战,晋军乘胜追击。谢石率领晋军主力渡过洛涧,在淝水东面的八公山(今安徽寿县东北)下,扎下营寨。
洛涧方面失利的消息接二连三地传到寿阳,苻坚心中忐忑不安,他和苻融一起登上寿阳城楼,了望晋军的动静。他向东望去,只见晋军阵容严整,旗号鲜明,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他迎风向北远望,恍惚之间,好象八公山上,漫山遍野都是晋军。他感到十分意外,转身对苻融说:“你看,晋军这么多人马,明明是强敌,怎么能说他们是弱军呢!”他连忙下令,要各军严密防守淝水防线,没有他的命令,谁也不许渡水出击。其实,八公山上哪里有什么晋军呢,是北风把山上的草木吹得左右摇摆。苻坚因为内心慌乱,造成错觉,误以为是晋军在那里练兵习武哩!这段史实,就是后来“草木皆兵”一句成语的来历。
秦军虽然在洛涧吃了败仗,锐气受到一些挫折,但是人数仍然比晋军多好几倍。晋军只有速决,才有取胜的可能。普将谢玄派人用激将法去对苻融说:“将军领兵深入我境,却沿淝水布阵,这是作持久的打算,哪里是要进行决战呢?如果你们把阵地稍稍向后移动一下,让出一块地方,使晋军渡过淝水,两军决一胜负,不是很好吗?”苻融把晋使的要求报告给苻坚,苻坚不顾诸将反对,同意将阵地后撤,以便趁晋军渡河时进行突然袭击,一举打败晋军。
到了约定的日子,苻坚传下将令,叫秦军拔营后退。秦军本来内部不稳,阵势混乱,这一撤更加造成阵势大乱。谢玄等带领八千骑兵乘势抢渡淝水,展开猛烈攻击。朱序在阵后高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秦军后方部队一听,一时分辨不清是真是假,争着选命。苻融赶快跑到阵后去阻止队伍后退,被乱军冲倒坐骑,死于晋军刀朝之下。苻坚看到前线这样大败,吓得丧魂落魄,慌忙跳上战马,混在乱军中狼狈奔逃。晋军乘胜猛追,秦军人马互相践踏,死伤很多。幸存的秦军官兵昼夜不停地奔跑,连头也不敢回一下,甚至听到随风吹来的鹤叫声音也以为是晋军追兵到了。这就是后来“风声鹤唳成语的来历。那时候;正是十一月,天气严寒,这些逃出来的秦兵,在惊慌的同时,更伴随着冻饿,又死亡了不少。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他逃回洛阳时,原来的几十万大军,只剩下十几万残兵败卒了。
淝水之战是东晋和十六国时期最大的一次战争。前秦从大举进攻到淝水决战,前后只有四个月的光景,就全线崩溃了。经过这一战,东晋相对稳定的局面得到了巩固,江南的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与此相反的是,由于苻坚的失败,前秦政权随之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割据混乱的局面。
关于项羽
西楚霸王项羽
项籍(前232-前202),字羽
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汉族。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中华史上最强武将。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人称西楚霸王。楚汉时代杰出的军事家。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在江东崛起,举兵反秦。三年,征伐九州,一统天下 。率军入关中,以五诸侯灭暴秦,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册封十八诸侯,大政皆由羽出,号为“霸王”,权同皇帝。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神话。爵位:楚王
谥号:西楚霸王 (称王时亦自号西楚霸王)
身份:十八路诸侯国盟主
籍贯:江苏宿迁
祖上:楚国名将项燕
父名:项超(项燕的大儿子)
叔父:项梁(和项超、项伯是兄弟关系)
宠妾:美人虞姬
座骑:踏云乌骓马
兵器:鬼神盘龙戟 破天剑
装备:霸王乌金铠 虎皮赤红袍
(左图为24岁会籍起兵之时,中图为27岁称霸天下之时,右图为30岁垓下被困之时)楚国灭亡之后,项氏家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浙江湖州)。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籍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梁大怒!籍曰:“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籍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梁便教授他兵法。但其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梁只好顺着他不在管他.籍身高八尺,力能扛(读音gang,音“钢”)鼎(霸王举鼎一词的由来),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秦二世元年(前二0九),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即大泽乡起义),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刺杀太守殷通举兵响应,此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项梁起义后,征集精兵八千,项羽做了裨将(副将)。为了便于号召,采纳谋士范增建议,立前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建都于盱眙,仍称楚怀王。项梁率义军在和秦军战斗中接连取胜,产生了骄傲轻敌思想。结果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被秦军章邯指挥的军队打败,项梁战死。
巨鹿之战定陶之战后,秦军北渡黄河,攻打起义抗秦的赵王歇和张耳,将赵军围困于巨鹿(今河北平乡)。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副将,率兵救援。宋义率军到达安阳(今河南安阳南),便畏缩不前,屯兵四十六天。当时,阴雨连绵,起义军缺衣少粮,处于困境之中。项羽当机立断,一剑杀了宋义,迫使楚怀王任命他为上将军,并命他立即挥师北上救赵,后渡过一条通往赵国的漳河,但由于寡不敌众,士气低落,项羽遂命令军士凿沉渡江用的船只,打破吃饭用的铁锅,身上只带三天干粮,军士们个个以命相抵,大破秦军(破釜沉舟一词的由来)。 说起秦朝,人们总是先想到大秦雄师,其气吞如虎,横扫六合的气概让千年来无数风流志士遐想,讴歌!秦之兴起,无疑其内在战争机器的疯狂开动,外在百万铁军的征讨四方,打下前所未有的天下。然而短短十五年间,泱泱大秦,毁于一旦,真是应了其兴也勃,其败也勃。秦朝大厦倒塌之快,其内在外在有各种问题,但是给予大秦最沉重一击,使强悍的大秦在无能开动其战争,无疑是项羽的天才之作——巨鹿之战。
一:章邯的巨鹿大战略
出身于文官的章邯,在名将如云的大秦帝国犹如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黑暗的天空。在陈胜发难于野,诸侯并起,几十万大军函谷关时,承担起大秦最后的命运!靠临时组织起骊山囚徒,一败周文之数十万大军,再破齐楚之联军,三杀楚军统帅项梁之定陶。可谓是战绩累累,似乎在建大秦之军威,重铸大秦之军魂!
此时关外之地:黄河之南布满秦军势力,只有少部分魏的残余势力。王离带领着边防军进攻河北之地赵国,更北边盘踞着势力弱小的燕国。田荣因为刚为秦军所败,又怨恨楚赵不杀田假田角,所以龟缩齐地,拥兵自保。当时的秦朝廷正为权利斗争而生死相搏,灭诸侯义军的大任自然就落在统帅章邯的身上,章邯再击败楚军杀掉项梁作了一个大的战略决定,北上汇合王离军,拿下整个赵国。这个战略计划遭到后世的唾弃,认为他应该趁机进攻彭城。但是从当时的情况看却是个可圈可点的战略计划。
原因如下:章邯杀死项梁,楚国虽然振动,但并没有伤其元气!项羽等各路楚军已经退之彭城,而且进退有俱。这样看来章邯并没有什么胜算。而且把楚逼得太急,楚兵同仇敌忾死守彭城,章邯并没有什么把握!而且项梁死后,怀王赶到彭城夺项羽军权,逼的太紧!楚国会暂时放下内杠共同对外!
王离军进攻赵国,一直未果!彭城远离关中,而北方西边并不安定!项梁攻彭城短时间如未下,粮食必然吃紧,孤军深入,粮道必为所扰!而王离军继续攻赵,分兵不如合,分则容易被各个击破。而王离放弃赵国一起来攻彭城,后方则为赵国断。前不能进,后不能退,势必全军覆没!而此时有个偶然的事件更是促使章邯全力北上。
王离军对赵国实行拉拢政策,诈为二世书以招赵将李良。李良因为赵王的姐姐对其无礼,杀掉赵王的姐姐,投靠秦军,击杀赵王。后来为张耳陈余击败,又投靠了章邯。章邯抓住这个机会出兵,击败赵军,王离军趁机包围赵王于巨鹿。章邯军扎住其南部,边为王离军护送粮草,边虎视耽耽的守护王离军侧翼,形成夹击之势。
二:诸侯的战前总动员
赵王被困于巨鹿时,赵相张耳充分发挥其外交特长,游说其各地诸侯前来救赵,并申明天下之势在此一举!诸侯纷纷带大军而来。首先赶到的是赵大将军陈余,将其数万兵力扎住巨鹿之北。张耳的儿子张敖也收代兵万余人而来。南方的楚派其北征集团,北方的燕派将军臧荼南下。田荣因为个人恩怨不愿意救赵,但是齐将田都背田荣带兵前来。史记载:“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
张耳千盼万盼等来的救军,见了秦军阵容后各个都成了江湖街头艺人,光摆花架子,就是不拿真工夫。精神上绝对支持赵军,行动上就是不敢和秦军下来动真格的。
张耳急的没有办法,派使者张黡、陈泽质问陈余。陈余逼的没办法,给张黡、陈泽五千兵力让他们找秦军练练去。秦军哪把这五千人放在眼里,片刻就把五千人杀的精光。张耳连知道都不知道,一致后来误会陈余杀其使者。看到这种情况,诸侯哪敢在行动,大家全都作起壁上观来了。
此时更加体现了章邯的战略计划,以巨鹿吸引天下诸侯,诸侯救赵,则带本部攻击诸侯,一举扫荡诸侯;诸侯不救,则拿下巨鹿,尽歼赵军,打击诸侯士气!其实,当时章邯是打定注意,要和诸侯决战!所以对巨鹿并没有急攻,而是围困;而自己却建立粮道,打持久战!这个战略计划看来是完美的,秦军占据优势,扫灭诸侯,席卷天下将要再一次实现。摇摇欲坠,满目创痕的大秦王朝终于迎来了一线胜利的曙光。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也许是老天不让大秦度过此劫,一个呼唤英雄的时刻,我们的主角秦汉时代最伟大的军事家项羽登场了……
三:楚国援军的内讧
楚国派的北征集团,在最危机的时刻终于到达。章邯在9月围巨鹿,楚军10月至11月之间就派出北征集团。为何到12月才达到?原来楚国中间发生了权利斗争,本来为傀儡的楚怀王趁项梁战死之机,夺项羽军权。派自己亲信宋义为统帅,项羽范增为次,率领大军救赵。但是畏惧秦军强大和想解除项氏政治威胁,欲在半路杀项羽与结盟齐国(可以参考我另外两篇文章《楚汉时期被严重忽略的人物》《秦末楚怀王战略考异》这里不详细说了)。史记载“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
在权利斗争中项羽获得胜利,成功的杀掉主将宋义。怀王无奈,只好“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不过其他的军队将不属于北征军,而且也将在没有任何的援军支援。考证当时在彭城汇集的人马,刘邦军本是北征军的一只,因为怀王和项家的权利斗争则没有随项羽参加巨鹿大战。番君吴芮军、共敖军一个是进关才随项羽,一个是攻南郡未随项羽,都没有参与巨鹿大战。龙且本是项梁先锋,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是从前后的地位应该龙且军没有参与巨鹿之战。唯一有疑问的是吕臣军,是合并和被项羽全部带到巨鹿还是部分或则全部留在彭城不清楚,估计是部分被项羽带走参与巨鹿战。
获得怀王的授权后,项羽立刻带领大军渡河救赵,渡河后齐王建孙田安带着一只小军队,投靠项羽。
四: 巨鹿大战前的险恶形势
项羽到巨鹿后开始谋划对秦军来一场世纪豪赌,赌注就是自己的性命加上几万楚军,输则全军尽墨,身死当场;而赢则是大秦的天下……
面临在自己面前的是种种不利,似乎是一场有败无胜毫无悬念的赌局。
其一:对手的实力异常强大
自己的对手是强大的百战百胜的铁血精锐。在巨鹿扎住着两只秦军。一只是由秦之名将蒙恬打造的边防军,这只军队久经沙场,曾击败北方匈奴,立下赫赫战功,带领他们的是当年蒙恬的副手后来统领边防军的大将王离,曾被封为武城侯,多次跟秦始皇东巡,功名赫赫。这只大军负责围巨鹿,兵力大都认为是20多万。
秦军的另一只是由多次围剿诸侯义军的章邯带领。素质低于王离军,但是也是百战之师。关于这只军队很多人认为是由骊山囚徒组成的。其实不然,当年周文带几十万军队扣关时,由于秦庭毫无准备,只好发动骊山囚徒抵抗义军,但是后来章邯多次作战,屡屡得到支援。其组成慢慢由骊山囚徒变成了正规军,像司马欣,董翳等将领就是后来秦派给章邯的援军。章邯在对项梁作战时,屡屡为项梁所败,在得到援军后一举而破项军,杀项梁。军队的战斗力明显的提高,联系当时正是王离军南下攻赵的时候,很可能是王离的30万边防军分10万给章邯作了增援。
从后来章邯投降项羽后,从“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可以看出章邯的军队的组成早有了本质的变化。
所以项羽要面对的对手是40多万精锐的秦朝正规军,而将领都是一代名将。
其二:自己的实力异常弱小
项羽的军队组成很复杂,我们这里详细的探讨一下项羽军队的组成。一般都认为项羽军队的人数是5万到6万之间。其中先锋两万史记明载是英布,蒲将军的军队。那就是项羽主力还有3到4万。
项羽的军队组成要上朔到项梁时代,项梁和项羽早年在江东培养了一只精锐项家军。项羽曾带着这只8千人的子弟军渡淮攻秦。后来项梁收义军陈婴几万起义军,又合并秦嘉军,收编各路杂牌义军,组成楚军。这当中各个势力都有自己的军队。而项羽则带少量子弟兵和刘邦军一起合为一偏师,在别处进攻秦军。
项梁身死后,各路人马汇集彭城。项羽统帅的是项梁残军和自己的偏师。怀王并项羽军与吕臣军自将之,这只军队无疑是救赵主力。这只军队有项羽的亲兵人,有项梁的杂牌军,吕臣的农民起义军等。而后来田安随项羽,估计没有参与这场战斗。
也就是说项羽率领的完全是个大杂烩,战斗力很难说,指挥起来有很大难度。
其三:没有后路,不能久战
由于项羽和怀王的权利,使项羽处于一个没有任何外援,没有任何退路的地方。秦军战败,可以逃跑在来。而项羽战败估计就要提头去见怀王了,此时退缩估计怀王更不会放过。而粮草更是问题,不但项羽军没有任何供应,更可虑的是宋义在路上待一个半月,此时已12月,离秦军围巨鹿有三个月,巨鹿将随时为秦军破。
其四:盟友的畏战,保存实力
虽然各路诸侯援军都知道天下之势在此一举,但是由于兵少将寡,其心各异,谁都不愿意把自己陪进去。所以想指望诸侯援军,帮助自己比登天还难。
以上四个条件可以说局势险恶到极点,以少量杂牌军快速击败几倍于己的精锐,无疑是痴人说梦!但是天才就是天才,天才就是要打破常规,天才就是要从不可能中创造奇迹。
五:作战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天才不愧是天才,项羽立刻就发现秦军的弱点——秦军布局是王离军围巨鹿,章邯军扎住其南边,一边筑甬道输之粟一边随时对救助巨鹿的援军打击,这只军队像两只虎钳,牢牢的盯死猎物。而弱点就在两钳之间的心脏。项羽要直接实施黑虎掏心战略,只有切断两只虎钳的联系,集中力量功其一只才可以有希望获胜。
为了得到更多的情报,让秦军露出破绽。项羽先派英布,蒲将军带上自己的两万人马渡河进攻秦军甬道。英布,蒲将军不负所望,战斗击败看守甬道的秦军。从这场小胜利,项羽看到秦军的问题所在——甬道虚弱,而章邯军疲惫不堪,决定抓住时机全军进攻秦军,这个时候陈余又派人向项羽请战,项羽同意了。正好让陈余做出救赵的姿态吸引王离军的注意。
项羽带着剩余的主力部队,全部渡河。在渡河之后,项羽发表即兴煽动演讲鼓舞士气,随后破釜沉舟,只带三天的干粮,以表示不战胜毋宁死的大无畏精神。这里充分体现了项羽的战略眼光和权谋手段以及大无畏的决断力,首先项羽带着一只杂牌军,军队派系多,战斗力参差不齐,而项羽又是第一次指挥他们,很难指挥的得心应手。这样的情况下项羽充分运用了“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把一只向心力不足的军队栓成一根绳,只有一起向前冲打败秦军才有活路。在项羽的手段下,楚兵的求战欲望高涨!后世研究者仅仅看到破釜沉舟后者的精神作用,而忽视了前者的重大意义。项羽还命人打破作饭的锅,每人只带三天干粮。项羽不但要以劣势兵力击败秦军,还要用三天时间击败秦军!如果三天之内不能灭掉秦军夺取粮草,就算击败秦军还是一个死字!项羽莫非疯了?
我们现在研究才发现项羽的眼光老辣就战略高明,巨鹿战的关键就是一个快字,不能激发将士快速求战的欲望,不能在短时间内消灭秦军,还是一个死字!章邯军和王离军互相犄角,打援兼顾,兵力上极大劣势的项羽军,如果想灭两只,那是天方夜谈。而如今王离军围巨鹿,防诸侯,阵势布局给了可趁之机,正是灭王离军的好时候。但是秦军不傻,章邯军虎视耽耽就是趁你攻王离而前后夹击,但是章邯的援军也不是毫无破绽,派兵保护甬道就有兵力的分散。这种情况下就是要利用两军之犄角的空隙,大胆的玩一场刀尖上跳舞,在秦军眼皮底下火中取粟,在如此短的距离玩一场真正的运动战。所以必须要快,快到秦军主帅完全没有意识过来,快到秦军没有时间部署,快到秦军来不及配合,快到秦军反映过来已经全军覆灭。但是古今中外谁敢这样玩?谁敢在精锐秦军眼皮底下各个击破?只有项羽敢玩,玩的就是心跳!
项羽主力开始进攻,项羽把主力汇合在一起,直接进攻甬道,断王离军的粮草。章邯听到消息后,立刻带军援救甬道,正中项羽之计,项羽以逸待劳,大攻章邯。章邯没有料到项羽孤注一掷,把所有筹码都压了上去,由于英布军前期的骚扰战的迷惑,章邯还以为项羽又在玩断粮游戏,搞搞破坏然后跑人(谁又能想到项羽如此高明如此不要命乎),连阵型都没有布置好就带军救援。这次项羽玩真格的,有心算无心,决战对救援,胜负可想而知!史记张耳陈余传:“项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
章邯遭遇大败,准备休整后再战。此时项羽击退章邯军后,立刻马不停蹄杀向毫无准备的王离军。王离军围巨鹿,防诸侯。这几天在防备陈余的虚张声势,突然听闻项羽领军杀来,大吃一惊。由于此刻阵型松散,只好命大将苏角仓促迎战。此时项羽早作好战术部署,对松散的秦军实行穿插,分割,包围,而项羽亲自带兵直攻秦军指挥中枢。史记中做了精彩的艺术描写:“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这里太史公用了艺术化的描写,实际是项羽把秦军分割,独立后,项羽杀苏角,擒王离,九战九胜。诸侯看到形式有利,立刻加入痛打落水狗的行列。诸侯包围秦军,巨鹿城的赵军里应外合,全歼王离军,王离的大将涉间绝望放火自杀。曾经灭六国击败匈奴的雄师,就这样风消云散了!
六:收服章邯
灭掉王离军,救赵成功后,战争并没有结束,章邯军还有20多万人退居棘原,此时怀王命项羽回师。但是项羽另有大志!项羽要摆脱怀王灭秦称霸天下,此时对他来说是一个机会。项羽开始使用政治手段,首先要收服诸侯联军,再要收服章邯!
做好这些项羽煞费心机,项羽先把章邯军牢牢压制在自己手中却不强攻,利用章邯的威胁一面统帅整合诸侯,一面用裂土分封收买诸侯,恩威并用,双管齐下,把诸侯联军牢牢绑在自己的战车上。章邯在王离兵败后,受到极大的压力,一直求战,希望用胜利来回应秦庭。但是局势的主动权掌握在项羽的手中,项羽此时表现耐性十足,屡屡击败章邯却不决战,只是一点点磨,而章邯此时战不胜退不得。这样对峙6个月,已经是秦二世三年6月了,秦二世屡屡派人责问章邯,章邯派亲信司马欣到咸阳打探消息。赵高派人捉拿司马欣,司马欣从小路逃回。此时陈余给章邯写信讲明利害,让章邯投降项羽!章邯有些意动,却不甘心,一面派人谈约,一面准备在战。但是章邯的小动作都被项羽看在眼中,为了彻底收服章邯,项羽决定打怕他!
项羽命蒲将军迅速到漳南击破章邯军,自己带大军再败章邯军。章邯无计可使,只好投降。秦朝的最后一只军队宣告覆灭。
后记:奇迹总出现在打破常规却合情合理中
七:分封诸侯
姓名 熊 心 项 羽 刘 邦 章 邯 司马欣 董 翳 魏 豹
原有地位 楚 王 鲁 公 沛 公 秦 降 将 秦 降 将 秦 降 将 魏 王
新封王号 义 帝 西楚霸王 汉 王 雍 王 塞 王 翟 王 西 魏 王
国都 郴县(今湖南郴县) 彭城(今江苏徐州) 南郑(今陕西汉中)废丘(今陕西兴平南)栎阳(今陕西富平东南)高奴(今陕西延安北) 平阳(今山西临汾西)
申 阳 韩 成
张耳部将 韩 王
河 南 王 韩 王
雒阳(今河南洛阳东) 阳翟(今河南禹县)
司马昂
赵 将
殷 王
朝歌(今河南淇县)
赵 歇
赵 王
代 王
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
张 耳
赵 相
常 山 王
襄国(今河北邢台)
英 布(黥布)
项羽部将
九 江 王
六县(今安徽六安北)
吴 芮
楚 将
衡 山 王
邾县(今湖北黄岗北)
共 敖
楚 柱 国
临 江 王
江陵(今湖北江陵)
韩 广
燕 王
辽 东 王
无终(今河北蓟县)
臧 荼
燕 将
燕 王
蓟县(今北京西南)
田 巿
齐 王
胶 东 王
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
田 都
齐 将
齐 王
临淄(今山东临淄东)
田 安
项羽部将
济 北 王
博阳(今山东泰安东南)
好了,今天关于“残兵五谋臣阵容搭配”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残兵五谋臣阵容搭配”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