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华佗救我最强阵容搭配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关于华佗的传说
1、华佗其人:据我本村老年人(即我祖辈)说,华佗在这里居住行医,亲自种植药材,摸索研制药方,我村东华佗庙遗址前至今还有华佗当年栽培流传下的多年生药材,如:瓜蒌、芍药、地骨皮、串筋花、车前子、麻醉草……特别是麻醉草,那是华佗给病人手术时用的。如果有人身上碰破了皮,疼得难忍时,弄点麻醉叶搓搓即可止疼。谁头疼发烧时就到庙里求药或根据华佗在世的教诲搞点对症的药草喝喝就好了。这样的事多得不可胜数。
2、华佗之死:幼时常听祖辈们说,一次曹操得病,头疼不止,多方医治无效,便请华佗给他诊治。华佗经过慎重把脉之后说:“丞相得的是秽脑砂。”操问:“应如何医治?”华说:“丞相若想彻底治愈,必须开刀。”操听后心想:“头脑开刀怎还能活?定是华佗想治我一死,不如先下手为强。”遂命人把华佗杀了。当我村得闻凶信时,周边数村民众纷纷相传,因为都了解华佗心地善良,为人忠厚,对任何人都不会有恶意。无人不痛恨曹操疑心、心毒狠。大家心情万分悲恸,情不自禁放声大哭者不计其数。这就是好人惨死,万民悲恸。可是又过了数日,听说曹操做梦,梦见华佗手拿一刀,走到跟前,劈头一刀,将其头劈开,慢慢取出脑髓,放在清水盆中,洗了又洗,待洗净后,又慢慢放进脑壳,并认真缝好头皮,说声:“好了。”华佗就不见了。曹操醒来,吓出一身冷汗,可是便觉得头脑渐清,疼痛渐消,从此病愈。曹操心想:“我这病不是华佗给治好的吗?真乃好人好神也。可我错杀了好人,但已悔之晚矣。”无奈便又命人给华佗盖庙塑像让人供奉,以表对华佗医德的谢意。至今,当时曹操起家的亳州还有个华佗纪念庙。因华佗救人生命无数,不记前仇,死后还给曹操治病,真是德高望重,值得敬佩。家乡三村五里民众听闻曹操对华佗又以神相敬,便纷纷自愿捐资建庙于我村东原华佗的住地,并塑像供奉,借此行以寄哀思。这也是华佗村名的来历。
3、朱氏献地:听祖辈们说,我村朱氏儿子病重,四面八方医生请遍,医治无效,危在旦夕。家长无奈只好焚香叩头于华佗像前,跪地不起,哀求华佗赐药救命,香案上放一张洁净白纸。祷告道:“华佗爷呀,请显灵,我儿有病将丧生,求您舍药救儿命!只要能救我儿命,情愿献地六亩整,以地养庙救众生。”待祷告完毕,只见白纸上有一些粉末,便恭恭敬敬地收起,拿到家中,让家人冲上温开水,慢慢灌下。约有两个时辰,孩儿渐渐苏醒过来,全家喜出望外。待病痊愈后,遂将庙旁的六亩好地献给庙中。
4、关顺河抱铜像:在我童年时听说我顺河爷铡草时,不慎铡掉了大拇指。包扎后整天疼得走不安坐不宁。无奈用带子把胳膊吊在脖子上,借溜达以减痛闷。这天走到破庙门前时,迷糊得再也无法走了,便倒在地上睡了,迷迷糊糊地做起梦来。梦见一个老头,跟庙里铜像面目差不多。他说:“你看我的屋子破成这样,在这里受风吹、日晒、雨淋之苦,你不能叫我到你家住吗?”顺河爷说:“我的手疼得很,再说你又那么重,我怎么搬?”老头说:“那就看你愿意不愿意叫我去了,如果愿意的话,我自然能叫你手不疼,同时也能抱动我,你看着办吧!”说完老头不见了。等顺河爷醒来,觉得身心轻松多了,手也不那么疼了。心想这能是华佗爷显灵托梦吗?他说我能抱动他,那我就试一试。于是从地上起来,走到铜像跟前,用一只胳膊一试,果真能抱动。就这样便把铜像抱回家去了,从此便诚心地供奉起来。可是后来想清理一下,再移动铜像时就觉得比往家抱时重得太多了。
5、华佗的后裔:本人在上学时,听祖父说过,在他幼年时,曾经有个外乡人(因年幼忘记何地),名叫华清云,非常敦厚老实。他说华佗爷就是他的祖先。他听他的前辈说,祖先华佗爷家住亳东北五十里处,由于年深庄名不详,就知祖先很有名声。因祖先华佗爷遇害,家中怕受株连,急忙逃跑,当时还有一小孩不在家。由于华佗爷曾与关公(即我祖先)有刮骨疗毒之情,便托付于关氏(即关公的后代)让其随关姓,以免受株连。从此全家便流落他乡,各谋生计,苦度营生。也曾多次想归故里,但终因兵荒马乱,又苦无盘缠,未能如愿。直到清云力壮时,硬凭体壮,才决心反归。边走边打听,后来打听到亳州东北五十里处有个华佗庙。心想:既有华佗庙,就必有祖先华佗爷之事。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祖先之家了。由于华佗的品行医德感人,全村既看清云忠厚老实,又是华佗爷的后代,对他非常器重,无论谁有点大小活都爱找他帮忙,借此以热情款待,有的还给他点钱,以表酬劳。因此,他也渐渐有点积蓄,每到逢年过节,他就买香蜡纸炮到庙里祭奠祖先—华佗爷,以尽孝道。可是不几年又遭反乱,大家争相逃跑,经过一段时间,稍微有点好转时,大家才渐渐试探着返回。可惜那次我村竟三四人失踪终未回来,其中就有华清云,不知他们到底哪去了。
6、九九重阳会:祖辈们常说:九月九日原是华佗的生日。我村周边各地凡是华佗医治好的病人家居以及到庙里求华佗爷降药病愈的人都爱借华佗生日之际前来祭拜,以了心愿。时间越长,祭拜者越多,后来多得竟像赶会的一样。有些富户病人好了就借此日唱戏还愿,时间长了,九月九日便成了华佗庙会。就这样年复一年,祭拜者多了,路程也越远了,买香蜡纸炮的更多了。路远的还要买吃买喝,后来由于战乱庙失修,在有权威的人士提议下把九月九日的华佗庙会变成了龙岗的重阳会了。
7、铜像的来去:华佗死后,家乡人自发性地捐资盖庙于我村东。原来庙宇不大,但时间长了,求药治病者越多,受益者越广。常言说得好,众人抬鼓打得响,由于捐资献地者多,后来重新建成了大庙寺院。有地十余亩(包括庙地)建有前后大殿及东西廊房,并建有后楼。又铸造紫铜像一尊,约半米多高,供在后楼上。有守寺和尚数十人。可是由于历经很多朝代,虽经几次复修,但总因年深久远,加之又一次次地战乱,民无宁日,逐渐失修破烂不堪。我曾祖父—关函官行医时,便将铜像请到家中供奉,我曾祖父去世后,我大祖父—关顺昌继续供奉。后来铜像又转到我顺江爷家供奉。后来因我顺江奶有了疯魔病,铜像又送回破庙。后因华佗托梦,被顺河爷请到他家中诚心供奉起来。再后来又因秦明志病危,其父秦化龙求华佗爷显灵赐药,秦明志转死为生(后有细述),才被秦化龙请到他家常年供奉,直到五八年左右,由于大搞十无清理运动,才被迫让关开玉和秦廷举二人送缴永城县文化馆。文化馆还给开个收到条带回才算了事。因那时破旧立新运动频繁,关开玉因工作繁忙,收条不慎遗失,因无凭据,铜像的下落也就不好找了。
8、上边多次来人查看:八、九十年代,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张教授(名字不详)在县领导的陪同下曾三次到我村查访。据他根据庙的规模及有关资料推测,此处应该是华佗家庙,全国的华佗庙不少,但如此规模者没有。另外据陈寿《三国志》载: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当时沛国谯郡的首府即在亳州,但华佗村此处当时属谯郡管辖,因此虽载华佗系沛国谯人但未必就是谯郡首府的人,因此传华佗故里在亳东北五十里是可信的。
二、往事回忆
1、秦化龙还愿:在我童年时,庙前秦化龙的地边(原是庙地)上还有麻醉草丛生。记得有一次秦明志(秦化龙的义子)锄地,认为影响庄稼生长,一时疏忽它是治伤止疼的药材,把它砍的一干二净。可能是触怒了华佗,不久秦明志的母亲死了,正要出殡,秦明志陡然得病,昏倒在地,奄奄一息。秦化龙吓坏了,万般无奈,全家哀求亲邻都跪在华佗像前,烧香磕头求华佗舍药救命。香案上放个碗,里边一点净水,跪倒不起苦苦哀求道:“华佗爷呀!请您看众位亲邻的面上,可怜我这孤独人家,要人义子实在为难,您就饶他一命,降点灵药,让他送母亲归墓。以后我一定给您老唱戏三天答谢您救命之恩。”看到水碗中有粒状之物,叩头起来将药灌下,眼看明志好转,很快病愈,并殡送了母亲。事后,秦化龙真的唱了三天戏,戏台搭在关开玉屋后,戏台后搭起神棚,把华佗供在棚下,焚香上供,当众跪下叩头为儿赎罪,答谢华佗神恩,接着把铜像请回家,常年供奉。每一年入腊月就挂起盘香叩谢神灵。
2、四七年大家瘟,华佗大显灵:一九四七年,大家都说是大家瘟。我村不几天一连就死了十二人。即关顺俭和大儿子关奉全、关奉香、关奉岺、陈景昌、关金字、秦明志的母亲、刁恒昌的爷爷等,一看人死的这么快,这么多,人们惶恐不安,无心干活,坐以待毙。全村人一起烧香磕头求华佗降药,每人都喝一点,我村戛然就停止了死人,这不正是华佗爷大显神灵之功效吗?
3、关开亮吃癞蛤蟆:记得关开亮在万店轮窑干活那年,得了病,就到村卫生室去治,几天无效,又先后转到龙岗卫生院、永城医院、徐州二院,几天后又叫转院。由于开亮原无大积蓄,苦于无钱再治,就干脆回家,听天由命去吧!眼看病势日重,一天又到窑厂,跟别人闲谈一会儿,就在窑上朦胧欲睡,迷迷糊糊地见一老头,身穿褪色粗布衣,腰束白天带,头带破毡帽,与华佗铜像无异,对开亮说:“你的病不用治了,再治也是白花钱。你就烧癞蛤蟆吃吧!”说完转眼不见了。开亮睡醒后,心想:“这能是华佗爷显灵救我吗?”想来想去还是试试看吧!于是就回家想法弄癞蛤蟆,结果吃了两只,病就渐渐地好了。现在关开亮已逾六十,仍然健在。
4、无师自通的医术和无故疯人的奇怪现象:不知什么原因,我村70岁以上的老人都会一、二样简单医术,有的会配红伤药,有的会治眼病,有的会治落枕,有的会治烧烫伤和冻伤等,而且效果奇特,也没有跟谁学,无师自通,真是奇怪事。关开敏的老伴王氏,并不识字,也不会医术,但突然连做几个梦,掌握了一些单方,个个都有神奇疗效,现在好远的人都找她瞧病。另外,因为说华佗发怪我村无故突然疯了三人。长期供奉华佗像的秦明志,妻子七十年代突然疯了,说是华佗爷发怪房屋被毁,又是唱又是跳,唱的词还都押韵合辙,直至去世!
如果曹操同意让华佗开颅,这个手术能成功吗?
说句心里话,即使现在这种医疗条件下开颅手术仍然是极具风险的。所以说,在1800年前进行一项没有X光片,没有一切科学、卫生的技术手段的脑部外科手术,成功率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外科手术成功率的提升几乎是现代医学不断创新、进步的过程。可以说,如果没有现代医学,很多重大的外科手术的致死率必然会居高不下的。
据《三国演义》,1800年前,当华佗声称要为曹操开颅时,被曹操不由分说斩杀了。毕竟在当时那个年代,开颅如同杀人,开颅就意味着合法的谋杀。在看当时,朝廷内部各方面势力错综复杂。许多朝臣阴谋反叛曹操,曹操几乎可以说是长期生活在不安和恐惧之中。虽然说华佗名气非常大,但当面对华佗的开颅要求时,曹操也不得不产生疑心,这到底是想救我的命,还是要合法公开的杀掉我。
最终曹操的质疑战胜了他的信任,他决心除掉华佗。
纵观历史,所谓开颅手术成功者从没有记载。最早的记载还是几百年前的英国。
《三国演义》中所说“风涎”很可能就是脑部肿瘤,当时曹操深受其扰。历史上《华佗传》中曾记载道,华佗用针鬲使曹操的头痛减轻,却从来没有华佗声称要开颅的记载。
我可以肯定的说,当时并没有华佗给曹操开颅这一说。而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如果华佗给曹操实行开颅手术,其结果必然是曹操命丧当场。
华佗的出发点应该是好的,他痴迷医术,估计对自己的医术也是深信不疑的,只是外人怎么看都是有点疯狂了,其实那时候做开颅手术也很不现实,就像当今的换头术一样。
意大利医生卡纳维洛医生一直想试验换头术,俄罗斯男子瓦列里·斯皮里多诺夫一直答应做志愿者,因为他患有韦德尼希-霍夫曼病,他的脖子以下全部瘫痪,他想换个头开始新生活。
不过在手术日期来临的时候,他却反悔了,他说要和妻子孩子好好生活。
怎么说了?那是因为他肯定也知道这样的手术凶多吉少,好死不如赖活着,他和曹操一样都不愿意去做医学上的小白鼠了吧。
为什么全世界的华人都把华佗视为神医
在世界华人世界里,每当我们发自内心地感谢一位救死扶伤的医生时,常常会给医生送上一幅锦旗。在锦旗上写得最多的两句话是:华佗再世,妙手回春。中华民族的医学史上名医辈出,华佗之前有扁鹊,同时代名医有张仲景,后世有孙思藐、李时珍等一大批名医,为什么中国人总爱拿华佗作为神医的代称? 我认为:世界华人总爱拿华佗作为神医代称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第一,料病如神,预知生死; 第二,治疗神奇,手到病除; 第三,外科神奇,开刀剖腹; 第四,医学流派,器重神奇。 料病如神 预知生死 原甘陵国(今山东临清)相夫人怀孕六个月时突发腹疼,非常难受。请华佗诊脉,华佗诊脉之后对她说:胎儿已经死了(佗视脉曰:胎已死矣)。于是,华佗让人摸了摸甘陵夫人的腹部,了解胎儿的位置。华佗说,胎儿在左边是男孩,在右边是女孩。此人回答华佗:在左边。于是,华佗备了汤药打胎,打下来的果然是个男孩,而且已经死了。死胎一下,甘陵夫人的腹部马上就不疼了。 前任督邮顿子献得病已经康复,又去找华佗,华佗诊了脉之后,对他说:病好了,但是,你的身体还很虚弱,没有完全恢复,不能过于劳累。千万不要过夫妻生活,一有夫妻生活准会发生不测。而且,死前,舌头都会吐出来好几寸长。顿子献的妻子听说丈夫的病好了,跑了一百多里地来看望他。当天晚上,过了夫妻生活。三天之后,顿子献的病突然发作死亡,死前,果然舌头伸出来来有几寸长。 广陵太守陈登是曹操非常信任的人,他得了一种病,胸中烦闷,面色发红,吃不下饭。陈登请华佗为他治病,华佗为陈登号了脉,然后对陈登说:您的胃中有几升虫,很快就会在腹内形成内疽(jū,居),这是因为您吃了生肉形成的。 华佗立即配了两升药,先让陈登喝了一升。过了一会儿,又让他把剩下来的药喝了。大概停了一顿饭的时间,陈登一下子吐出来约三升虫子。这些虫子头都是红色的,还会动,半个身子像是生鱼肉。这一吐,陈登的病立即就好了。华佗告诉陈登,你这个病三年后还会发。如果发作时能够遇到好医生,还能治好。三年后,陈登的病果然发作了,当时华佗不在陈登身边,陈登的病无人能治,死了。 华佗为什么能够准确判断甘陵夫人怀有死胎?为什么能够准确判断顿子献一有夫妻生活就会死亡?为什么能够断定广陵太守陈登体中有虫?为什么断定陈登的病好后三年还会复发?原因都是因为华佗对脉象的判断不但已经到了准确无误的阶段,而且还达了预知生死的境界了。 华佗的这种神奇断病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我们不妨再看三例。 第一例.盐渎县(今江苏盐城)有一个叫严昕的人和几位朋友一块儿去拜访华佗。刚到华佗的住所,华佗就问严昕:你身上是不是有什么不舒服?严昕说:没有啊!和平常一个样。华佗对他说:你得了急病,脸色已经表现出来了,别多喝酒。吃完饭,严昕和朋友们坐了一会儿,然后回家,走了几里地,严昕突然感到一阵头晕,从车上掉下来。同行的人赶快把他扶起来,用车把他送回家。半夜,严昕就死了(宿死)。 第二例.有一个军吏梅平因为有病,被解除了军职回家。他家住在广陵,比较远,离家还有二百里时,他住在了一户人家。不一会儿,华佗刚好也来到这户人家。主人让华佗给梅平看病,华佗对梅平说:你要是早点让我看,病情不会发展到这种程度。现在病已经太重了。赶快回家,和家人见个面,五天之后你就过世了。梅平一听,立刻往家赶,五天之后,梅平病故。 第三例.督邮徐毅得了.病,华佗前去为他看病。徐毅对华佗说:昨天叫医官刘租给胃管扎了针以后,就咳嗽得非常难受,想睡都不得安宁。华佗说:针没有扎中胃管,误扎在肝上了。你的饭量会一天天减少,五天之后就没救了。结果和华佗预计的一样,五天之后,徐毅突然死了(遂如佗言)。 治疗神奇 手到病除 华佗不仅诊病神奇,而且治病也非常神奇。 李将军的妻子病得很重,谁治都治不好;最后,李将军没有办法,只好派人去找华佗。华佗来了,诊了脉说:你的妻子是怀孕时伤了胎,胎儿还留在肚子里。李将军一听,马上向华佗解释:当时确实伤了胎,但是胎儿已经下来了。华佗说:根据脉像,胎儿还没有下来。李将军认为这不可能。华佗看见李将军不相信自己,便走了。华佗走了以后,李将军妻子的病情有所好转,但是,过了一百多天,病又发作了。李将军没有办法,只好又叫华佗。华佗来了以后说:根据脉像,应当是两个胎儿。第一个孩子出来时失血太多,所以,第二个孩子就没有及时生下来。母亲当时没有感觉,其他人也不知道,不再继续为她接生,于是,第二个胎儿就没有产下来。后来,胎儿死了,干枯的胎儿附着在母亲的脊骨上,所以,母亲的脊椎才会经常疼。现在应当给她吃汤药,配合针灸,这个死胎才能打下来。等药喝下去,针也扎下去,李将军的妻子疼得像要生孩子一样。华佗一看这种情况,立即对李将军说:这个死胎时间太长了,不会自己产下来,应当让人把它取出来。最后,按照华佗的说法,果然取出了一个已经死了很久的一个男胎,手脚都长全了,颜色发黑,身长有一尺左右。 还有一位军吏叫李成,咳嗽得非常厉害,昼夜都不能入睡,还常常吐脓血。被咳嗽折磨得困苦不堪的李成只好去找华佗。华佗听了之后,告诉李成:你的病不在肺,而在肠痈。 华佗做出这种判断是因为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某一脏腑有病,就会影响到另外一个脏腑:比如肺和大肠就相互为表里。所以,一旦发病时,二者就会有连带关系。 华佗对李成说:我给你两钱药粉,吃下去之后会吐出两升多脓血。只要你好好调养,一个月之后你就会好起来。但是,十八年后这个病还会有一次轻微的复发。你服下我给你的另一付两钱粉药,以后就不会再复发了。如果没有我配的这种药,仍然会出现意外。说完之后,给了李成两包药粉。李成吃了一包,病就好了。另一包,他一直珍藏着。五、六年后,李成的亲戚中有一个人得了和李成一样的病。这个人知道李成收藏有华佗的这种药,便对李成说:你现在这么健康,我却要死了。你怎么能忍心收藏着这种药为自己将来用却不救我呢?你先把药拿出来给我用,治好了我的病,你再找华佗要呗。李成听了这话,不忍心看着这个亲戚死去,便把自己珍藏了多年的救命药给了这位亲戚。亲戚得救了,可是李成却没了救命药。于是,李成专门跑到谯县去找华佗。正好遇到华佗被曹操抓起来了,李成不愿在华佗危难的时候再给他添麻烦,便没有去狱中找华佗。十八年后,李成的病发作了,由于没有华佗给他的药,结果李成病死了。 这两个医案非常神奇。第一,前者是诊脉而知死胎没有产下来,后者是听诊而知道病因在哪儿;第二,治疗准确。华佗不但通过诊脉、听诊知道了病人的病情,而且还通过汤药、粉剂和针灸治疗好疾病。 东阳(今安徽天长西北)陈叔山的小儿子两岁时拉肚子,先哭后拉,总治不好,人也一天天瘦下来。最后,他们找到了华佗,华佗听后,告诉他们:孩子的母亲怀着这个孩子的时候,阳气在体内养护着婴儿,导致母亲的乳汁虚寒。孩子吃了母亲寒性的乳汁,所以拉肚子不止。华佗开了“四物女宛丸”,让孩子的母亲服用,十天的功夫孩子的病就好了。 这个医案非常典型。它的典型就在于它反映了中医的整体观。 本来,孩子拉肚子,几乎所有的医生都会把视线盯住了孩子,给孩子开药;但是,华佗判断孩子的病却看到了母亲的乳汁虚寒。所以,华佗给孩子的母亲开药。仅仅是一种“四物女宛丸”,解决了母亲乳汁的虚寒问题,孩子的拉肚子也全治好了。 病在孩子身上,根子母亲身上。这叫做群众有病,领导吃药。这种诊断医术、治病医术,正是中医的特点:中医理论的特点是整体医学思想。这个思想是《黄帝内经》奠定的。中医学认为:人体以五脏六腑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全身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上下相联、内外相通、整体协调的统一的有机体。某一个脏腑的疾病可能通过经络和五行关系相互转变。因此,可以通过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进行调治。治疗的目的就是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 根据中医的这一观点,吃奶的孩子和喂奶的母亲不能分离。病在此而根在彼,病在彼而根在此。没有这种辩证的视点,华佗怎么能够想到从喂奶的母亲入手治疗拉肚子的孩子? 还有一位郡守得了病,华佗认为他是因为生了大气而得病,于是,他收了太守很多钱而不给太守治病。等钱收足了,干脆开蹓。这还不算,临蹓之前还留下一封信,把这个郡守臭骂了一通。你想想,这位郡守能受得了吗?这位郡守气死了,勃然大怒,下令追杀华佗。但是,郡守的儿子知道华佗是一位深深懂得情志疗法的名医,华佗是用情志疗法为他父亲治病,私下嘱咐不准追杀华佗。郡守气得半死,吐黑血吐了好几升,但是,血一吐,他的病也好了。 这是华佗非常经典的一例情志疗法。 情志疗法是华佗的创造吗? 不是! 中国古代的先贤早就知道情志疗法。 《吕氏春秋·至忠》篇记载: 齐王害病,派人去请当时最有名的宋国名医文挚。文挚来了以后,看了看齐王的病,便对齐王的太子说:大王的病可以治愈,但是,大王的病治好了,一定会杀我。太子很奇怪,便问:为什么呢?文挚回答,我要不激怒大王,大王的病就治不好,而我激怒大王,我一定会被杀(非怒王则疾不可治。怒王则挚必死)。太子一听,赶忙给文挚叩头说,假如能治好大王的病,我和我母亲拼死也要和父王相争,保全您的性命。希望先生千万不要因此而有顾虑(苟巳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於王,王必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文挚看太子说得这么诚恳,便对太子说:好吧,那我就冒死为大王治病吧。但是,文挚和太子商量好了去给齐王看病的时间,到时候却不去。一连好多次,都是说了不算,算了不说。太子很纳闷,齐王也憋了一肚子火。等到文挚真来看病了,不换鞋就进了齐王的卧室。走到齐王的跟前,文挚踩着齐王的衣服问病,把齐王气得快晕过去了。文挚问啥他都不说话。文挚又说了一些非常刺激齐王的话才出来,齐王气得高声怒骂,但是,齐王的病却因这一场大气而好了。 病好之后,齐王的震怒未了,他并不知道文挚用情志疗法治好了自己的病,反而认为文挚太无礼,非要把文挚烹了。太子和王后死劝活劝,齐王就是不听。最终齐王把文挚扔到鼎里烹文挚,烹了三天三夜,文挚没有死,脸色都没有变。齐王也惊呆了。文挚对齐王说,你要真想杀我,为什么不把鼎的盖子扣上?盖子一扣,断了阴阳之气,我一定会死。齐王一听,立即派人盖上鼎的盖子,文挚这才死去。这是中国古代最早记录情志疗法的医案。东汉王充《论衡·道虚》篇批判文挚入鼎不死说是虚妄之说。 这段文字中只有文挚之死写得太不靠谱,其余则是一条非常经典的医案。 那么,什么是情志疗法呢? 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叫作七情。七情一发生,人就会受到刺激。而情志是人体对外界七情刺激的一种反应。但是,如果人体受到外界的过激反应,就会导致人体的内分泌失常,产生疾病。换句话说,喜怒哀乐都能刺激人体,如果这种刺激过度了,人体受不了,就会生病。华佗采用的办法是反其道而行之。你因为情志的过度反应得了病,我再用情志疗法来治你的病。 可见,华佗不但懂得用汤药、粉药、针灸为病人治病,而且懂得心理疗法,并能灵活地采用各种方法为病人治病。 在各种各样的病例中,同病异治,最见医生的功力。 府吏兒(ní,泥)寻、李延一块儿来找华佗治病,他俩的症状都是头痛身热;但是,华佗在诊病后却说:兒寻应当用泻药,李延应当发汗。有人看不明白,就问华佗:他俩的病表现完全一样,为什么治疗的方法却不一样?华佗说:兒寻是内实(伤食积滯),李延是外实(外感风寒),所以俩的症状相同但是治疗的方法不一致。于是,华佗给他们两个人服了不同的药,第二天,两个人的病全好了。 现象相同,不等于原因相同。华佗的高明正在于他从兒寻、李延相同的症状中看到了两人不同的病因,对症治疗,药到病除。 麻醉神奇 开刀剖腹 有一位士大夫感到身体不舒服,华佗看后对他说:你的病在身体内部,应该剖腹切除,但是,你的寿命不过再活十年。这个病不会要你的命,忍着点,十年后,你的病和你的命会一块儿结束,不必再做这个手术。华佗这个话其实说得很实在:生命只有十年,疾病又要不了命,忍一忍全过去了,何必再动刀?但是,这个人的耐受能力有限,他受不了疾病的折磨,非要华佗开刀切,华佗只好为他做了手术,病很快好了。但是,仅仅十年,这个士大夫的生命也结束了。 华佗这个医案不仅是《华佗传》中最能说明他的外科手术神奇的医案,而且也是说明华佗高尚医德的医案。按说,华佗完全可以不说不用开刀,而是先收取高昂的检查费、手术费,再为病人动刀,动了刀,再收取治疗费。不论病人有没有钱,也不敢不开刀,因为不开刀就会要命,谁敢不开刀?病者慷慨解囊是必然的。那有像华佗这样的医生,告诉病人不用开刀,不用花钱,虽然此医案可以看出华佗不懂得医生的商业价值,但是,此医案同样道出了华佗高尚的医德。 这个医案记录了中国最早的剖腹手术。由于文献的简约,我们不知道这个士大夫得的是什么病,华佗为他做了什么手术。 但是,这是中国古代见于记录的最早的剖腹手术。 华佗之所以被视为神医,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他能够做剖腹手术。 《后汉书·华佗传》记载了华佗对需要开刀的病人,先让他用酒服用“麻沸散”(先以酒服麻沸散),喝过“麻沸散”的病人像喝醉了酒一样失去了知觉(既醉无所觉),再为病人剖开腹部,取出结积物(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如果病在肠胃,华佗能开刀取出肠子,剪掉有病的肠子,选涤干净后,再缝合好,敷上药膏,四、五天就会愈合,一个月就能长好,因为不疼,病人也没有什么感觉,一个月之内,病人就恢复了健康(若在肠胃,便断□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 可见,华佗已经能够利用“麻沸散”为病人进行腹腔手术。其中,“麻沸散”是华佗创制的麻醉药。腹腔外科手术有多项关隘,第一关就是麻醉关。其次,还有消毒、止血、输血、急救等等;否则,手术就不可能成功。华佗使用“麻沸散”为病人开刀早于西方一千多年,这是让无数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历史。 华佗被曹操所杀之后,麻沸散失传。这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最重大的损失之一。虽然后人对“麻沸散”进行了多种探索,但迄今人们都不知道“麻沸散”真正的配伍是什么。 在华佗之前中国有没有外科腹腔手术呢?《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古代名医俞跗能够“割皮解肌”、“湔洗肠胃”、“漱滌五脏”,这里所说的也是腹腔手术;但是,俞跗是怎么做腹腔手术的?他用了什么麻醉药?他有成功的医案吗?《史记》都没有记载。俞跗是传说中黄帝时代的人,所以,有关他的记载,传说的成分更浓一些。 所以,在中国古代医学史上,人们更多地把华佗看作是中医外科的鼻祖。 流派迥异 器重神奇 华佗在诊断、治疗方面的卓越成就,特别是他神奇的外科腹腔手术,使得中华民族始终把华佗视为神医,“华佗再世,妙手回春”的赞语不断被人引用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是华佗被视为神医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中国古代著名医生中,华佗和扁鹊属于一个流派,张仲景则属于另一个流派。这两个流派差别很大。 扁鹊和华佗的诊断、治疗都极具传奇色彩,他们的诊治常常使人们大跌眼镜。特别是扁鹊、华佗观面相而预知生死,最让世人刮目相看。 张仲景虽然没有正史立传,但是,张仲景留下至今仍极具参考价值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张仲景在这两部医书中提出了极具实战经验的269剂药方。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这就为后世中医治病提供了一整套医方标本。所以,张仲景一派有方可寻,一直指导着后世的中医临床的辨证和方剂;扁鹊、华佗一派无医方传世,诊病、治病又神鬼莫测,更似无法之法。 因此,张仲景和华佗这两个几乎同时代的名医,张仲景更实用,华佗则更神奇。神奇的华佗更符合人们心目中的神医标准。这也是人们习惯上总是要华佗作为神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三国杀华佗能不能救自己?
三国杀里的华佗
神医 群势力三国杀里的华佗(2张)
3体力 画师:KayaK 编号:QUN001
武将技:
急救——你的回合外,你可以将你的任意红色牌当桃使用。
青囊——出牌阶段,你可以主动弃掉一张手牌,令任一目标角色回复1点体力。每回合限一次。
相关FAQ:
[Q] 华佗能否用装备区里的红色的牌来发动急救技能?
[A] 可以。
[Q] 华佗在自己回合外进入濒死状态时能否发动急救?
[A] 可以。
[Q] 华佗中闪电时,能否发动急救技能?
[A] 不能,因为闪电是属于自己回合的判定阶段,不符合急救发动条件。同理华佗在自己回合内被刚烈导致濒死状态都不能发动急救技能。
[Q]青囊技能每回合能使用几次?
[A] 1次。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华佗救我最强阵容搭配”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