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讲解一下“道观食修阵容搭配推荐”的工作原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回光一瞥,了了常知,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邱祖为何被称为全真派戒学的集大成者?
全真戒学到邱处机祖师掌教时,开始走向兴盛。邱处机祖师可谓全真戒学集大成者,特别是由他创建的龙门律宗影响更是十分深远。
按《甘水仙源录?终南山神仙重阳真人全真教祖碑》记载:“邱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登州栖霞县人,世为显姓名族。金皇统八年生于栖霞之滨都乡。自幼敏而强记,博而高才?大定七年闻重阳祖师在宁海全真庵,即往师之?。祖师羽化,四人护丧之终南,庐墓三年,各任所适。师于西游凤翔,乞食于?溪,战睡魔,除杂念,睡不沾席,一蓑一笠,日乞一食,虽寒暑不变,人呼为“蓑衣先生”,如是六年。大定二十年,师自?溪迁居龙门山,养真七年?。”
邱处机祖师在全真道诸宗师中是受磨难最多,苦修时间最长,最讲究“真功内行”的,并不遗余力的致力于弘道。在当时社会各界有很高的声望和影响。无论道学修养、佛学知识、文学造诣,还是社会交往,均已声名远播。姬志真撰的《长春真人成道碑》中提到:“闻其风者,梯山航海以来观;游其门者,步武抠衣而上问。声名籍甚,山斗具瞻。”所以说,邱处机祖师的戒学思想最具影响力和感染力。
在王处一祖师奉诏进京觐见金世宗时,邱处机祖师已经名扬天下了。当王处一祖师向金世宗举荐邱处机祖师前,邱处机祖师便写了《进呈世宗皇帝》一诗,这很可能是由王处一祖师转呈金世宗。王处一祖师进京两月后,邱处机祖师即奉诏赴京。从金世宗开始,邱处机祖师才真正意开始宣扬,以仁慈为核心的和平、保民的戒学思想。邱处机祖师让金世宗少思寡欲,任贤选能,减息爱民,得到世宗嘉许,并赐巾袍冠等。同年二月,邱祖即奉世宗之命主持万春节醮。
当时,王处一祖师认为自己年事已高,弘扬教法的大任交由邱处机祖师自然是最合适的人选。对于邱处机祖师光大全真道的愿望,其实从王重阳祖斯开始,马丹阳祖师、刘处玄祖师、王处一祖师等皆倾入了心血。在马丹阳祖师的《丹阳真人神光灿?蒙师父训诲》中谈到:“邱刘谭马,四个小鲜。蒙师钓出深渊,到岸才方磨琢,取火搜烟餐柴,痛如割切,炼顽心,有似油煎?常忍辱处,无为清静谨谨修仙。”
王重阳祖师以邱刘谭马四位祖师为衣钵传者,重点培养。马丹阳祖师与邱处机祖师感情最深,邱处机祖师的道学及丹功皆为马丹阳祖师代师传授。《金莲正宗记》言王重阳祖师羽化时以秘诀五篇付丹阳,令递相规益,且嘱曰:“汝等性命皆在丹阳。丹阳已得道,长真已知道,吾无虑矣。处机所学一听丹阳,处玄,长真当管领之。”
此四人掌教,依据王重阳祖师这次遗言,王重阳对祖师邱处机祖师最为器重。他立遗嘱时又叮嘱马刘谭祖师三人:“此子异日地位非常,必大开教门者”。所以,马刘谭祖师三人便倾心血培养、锻炼、扶植邱处机祖师。马丹阳祖师与邱处机祖师的道谊是最深厚的。马丹阳在《渐悟集?道友修庵》里便表露出这种情感:“邱与马,入道绝贪求,欲报师恩常念念,三年守服岂能休?何处好藏头?旧居址,深谢许同修。但愿我公同我志,同心同得做同流,同步访瀛洲。”长兄如父,这也是邱处机祖师对于马丹阳祖师十分敬重的原因。在邱处机祖师奉旨主持万春节醮后,又奉旨主持在京城北修全真道庵堂,他特将纯阳祖师、重阳祖师、丹阳祖师同塑奉祀之,彩绘供具,靡不精备。这足见邱处机祖师的苦心。正是马、刘、谭三位祖师以及王重阳祖师的倾心培养,邱处机祖师的戒学思想才会集大家于一身,并自成体系,光大全真戒学。邱处机祖师的戒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力宏“三乘之法”。
三乘之法本为王重阳祖师的戒学思想,在《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里王重阳谈到:“下乘者,如新生孩儿,中乘者如小儿坐地,上乘者,如小儿行走。若人通此三乘,便超三界。”
邱处机祖师把王重阳祖师的“三乘之法”做了进一步的发挥,使之更加切合实际,顾及各种层次不等之资治。他在《垂训文》中说:“法有三乘,遵依本教而行,量力而进,立志而守,苦志而修,方是出家人之正路也。夫上乘者,修真养性,苦志参玄,证虚无之妙道,发天地之正气,除尘世之冤愆。广行方便,大积阴功,只候三千功满,八百行圆,然后身超三界,位列天仙。或跨鸾鹤而朝金阙,或驾彩凤而赴瑶池。千真恭敬,万圣护持,与天地同体,日月同明,岂不为出家人之大丈夫哉?夫中乘者,秉心演教,礼忏诵经,讽太上之法科,礼天尊之宝号,信心恳祷于圣前,虔诚斋戒于庙中。清静身心,阐扬大道,一念纯真,常存正法。运用灭度之时,自有善神拥护。或送皇宫,或生官府,或为君王而名登九五,或为卿相而位列三台。那时万民敬仰,四海投归,人中殊胜,岂不真乎?夫下乘者,修宫建庙,印经造像,修桥补路,戒杀放生,施茶舍药,以绝悭贪之意。或周济贫苦,低下为心,遵师敬友,接待往来,惜老怜贫。以待功行圆满,自有金童接引,转化为人,得生富贵之家,一生受用无穷,岂不快哉?”邱处机祖师三乘之法的戒学思想,一直到当代全真教内,仍具有神圣性。邱祖写的《垂训文》是为了勉励后学。是全真教徒必读必持之戒学经典,道教全真派还将其编入《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里日日讽诵,彻悟真谛。邱处机祖师的“三乘之法”,宣扬的是“仁慈”主义的宗教戒学思想,这种思想在当时人民流漓失所,战火不断的现实社会里,自然深得人心。邱处机祖师的这种以仁慈为核心的和平主义戒学思想,经过其不懈的努力说教与传播,得到统治者之认可,可以说拯救了一代人,教育了万代人。
其二,以戒止杀,拯救生灵。
为了实现和平主义戒学理论的愿望,邱处机祖师便大应斋醮之风,追荐战争死难者们之亡灵。安慰生者,同时也表达其对战争之不满,对和平之向往。
他四处为民设醮,不辞劳苦,亲自主醮,宣扬其思想。《?溪集》记有如《登州修真观建黄?醮》等诗词几十首。据《七珍年谱》等全真道史料记载:“明昌三年,邱处机祖师在芝阳斋醮;明昌五年,在福山县斋醮;章宗承安四年喝章宗泰和二年,又先后两次在芝阳斋醮;泰和五年,在莱州斋醮;卫绍王大安元年,在胶西县斋醮;西觐途中,他见蒙古兵杀人如麻,斋醮祈求次数更多。西觐归至宣德州途中,醮于龙门川、朝元观、龙阳观、尉州三馆等地。每逢朔望,邱祖皆设拔幽荐亡的黄?大醮。每有大醮,邱处机祖师不顾年迈,亲自登坛主醮。并劝统治者门令京官斋戒以待行礼。”
邱处机祖师的这些活动不但得到当时官方的大力支持,还得到了当时社会下层群众的积极响应与参与,扩大了全真道在普通老百姓中的影响,吸引了大批社会下层群众,从而使全真道信徒不断巨增。随着邱祖在社会上的声誉日高和影响不断扩大,金、宋王朝和成吉思汗创建的蒙古国均对他人品道学以及社会上的影响非常重视,都先后邀请。邱处机祖师耳闻目睹战乱中民生涂炭的悲惨情景,为救黎民于穷苦,实现全真道慈善救人的宗教愿望,他悲忿地说:“好生恶杀,教门所尚,化温厚之俗易,革杀戮之心难”。邱祖毅然决定不顾年事已高和路途遥远,应成吉思汗之请,北上劝其止杀戮以拯救生灵。面见成吉思汗后,邱祖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并劝成吉思汗戒色节欲,以养长寿,还建议成吉思汗选派精干的官员主政,提倡孝道,制止杀戮以治国安邦”。并说:“天道好生而恶杀,止杀保民,乃合天心。顺天者,天必眷佑,降福我家。况民无常怀,惟德是怀,民无常归,惟仁是归。若为子孙计,无如布德推恩,依仁由义,自然六合之大业可成,亿兆之洪基可保。”历史上将道教戒学用于治国化民并进而发扬广大者,唯邱处机祖师也。
其三,立观度人,创丛林制度。
全真道从刘处玄祖师到邱处机祖师时,开始把立官渡人作为阐道宏法的首要之务。在承安二年,金章宗召刘处玄祖师赴阙时,问:“以玄旨,甚称章宗之意”。章宗便就礼部给观额,曰:“灵虚、太微、龙翔、集仙、妙真。明年三月得旨还山,大兴灵虚之缘?遂大兴灵虚观以光祖庭”。王处一祖师在金世宗二十八年,应世宗诏,便建修真观,得赐金书篆刻。
邱处机祖师由西域东归途中向随行的门下讲道时,即把修建道观作为修行和济世度人的大事告诉门人:“须认真实行,今大兵之后,人民涂炭,居无室,行无食者,皆是也。立观度人,时不可失。此修行之先务,人人当铭记于心。”
其实,道教在南北朝时已提出立观度人的思想,但那时住观者不尽是出家人,而且并未十分反对黄白之事以及蓄娶妻仆、饮食酒荤等行为。邱处机祖师立观度人,创立丛林体系,并建立严格的出家制度,制定精密的清规戒律。这时全真道教的宫观已分为两种体制。一为子孙庙,可以收徒并世代传袭,但不能挂钟板(日常作务以钟板为号令),不得留单接众并安排挂单道友职务。丛林又称为十方丛林,这种体制,在南北朝时已有,称为常住。十方丛林有接法、传戒的权力,子孙庙是决不充许的。全真道士只有在子孙庙里出家三年后,其师恩准并预以冠巾,受三皈戒后,才可至丛林受三坛大戒。丛林是个大社会,而子孙庙是个小家庭。丛林为天下道士所共有,可以接纳各地道友挂单或长住。十方丛林执事及主持,皆由大众选举产生,有极强的民主性。
其实十方丛林制是邱处机祖师戒律体系的主要载体,凡道士出家皆须到丛林受三坛大戒,才能称为全真道士。丛林可设方丈,传戒授律的方丈称大律师,故而全真道将其戒律学又称全真律宗。丛林制度的创立,给全真道教戒律体制的健康发展创造了十分重要条件。
现在选择到寺庙和道观修行的人,都是什么人?
就是不想在家分散修行,进入庙宇,全脱产,好好修行。
修行,是对于生命的认识问题。
当一个人知道生命是无始无终的,人生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片段的时候,想法和行为便随着认识的改变,包括价值观,从而都发生了改变,升起了想探寻生命真谛的心(成佛,成道)。
而大部分人(持人死如灯灭的观点)对这些探寻生命的意义和真谛的想法和行为称为宗教。
所以,宗教的称呼的出现的本质,是对生命认识不同而产生的。即,大部分人,只信人生是全部,人死如灯灭,一切皆结束。而,一部分人相信生命是没有开始,没有结束(如同时间,谁能说出何时开始,又何时结束?又如空间,何为最小?最大的空间边缘在哪?)
既然无始无终,那就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我如何证实这些呢?如何摆脱这些没有尽头的生生死死呢?哦,俗话说得好,山外青山楼外楼,比我们境界高的生命多了去,他们通过各类方式(佛经等),告诉我们如何去证得这些生命真谛的智慧。如果有人踏上寻找生命真谛,想成佛成道者,那就是开始修行了。
在家修觉得不过瘾,想拿出大段连续时间修行,于是就想去寺院正儿八经去修,
也有在成道途中智慧开启,觉得天下所有父母都是如同自己父母一样,人与人没有区别,不能只为自己家庭着想,要让大家成为一个超大无差别的大家庭,大家一起离苦得乐,便出家愿与大家一起成就,为众生而修行,摆脱了"我"的束缚(世上本无我,凡夫贪着其事,以为有我)。
总之,认识不同,想法不同,心胸开阔程度不同,成道结果不同,所有一切,皆是每个人自己心性的写照。
修行,尤其出家为众生修行者,乃大丈夫所为,令人肃然起敬,令人随喜赞叹。
朋友们,你们觉得生命是咋回事呢?有没有我呢?有没有想过去寻找生命的真谛,思索人生的意义呢?
是追求人生观与价价观,访仙拜佛只是外在的尊重礼节形式!
多数人只会误解成求仙拜佛保佑升官或发财,这只影视剧乱编的误导!
现在选择到寺庙和道观修行的人,大概可以分为三类。
一、和尚和道士是一种职业,可以养活自己,而且工作也不是很累。
现在我们国家有很多寺庙和道观成了 旅游 胜地,这里需要一些和尚和道士,让整个氛围看起来更逼真。同时也需要一些人员进行管理。所以,在这些 旅游 胜地当和尚道士很多情况下都是一个工作。你不要把他们当成真正的和尚道士。下了班,他们就可以脱掉袈裟和道服,去休闲 娱乐 了。
二、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打击,不敢去面对 社会 ,不敢追求理想,产生逃避的心里,来到寺庙或者道观出家。
这一类人很多很多。他们不是为了追求真理,也不是为了普度众生,纯粹就是混不下去了, 社会 竞争太激烈了,所以想找一个与世无争,不需要太努力,不需要太拼命,也没有竞争的地方,安心过完自己的一生。无疑,寺庙和道观是最好的选择。在这里,你不需要工作,也不需要为钱发愁。在这里,衣食无忧。有国家养着你,有施主供养你,你只需要念念经做做法事就行。
三、真正想要追求宇宙真理的人。
这一类人属于非常有善根慧根的人。他们不太在乎功名利禄,也不太在乎爱恨嗔痴,他们在乎的是,宇宙、生命的真谛。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目的。生命的终极意义到底是什么?
他们思考的是这一类的问题。为了寻求答案,他们选择了出家,去寺庙做和尚,或者去道观当道士。
比如著名的虚云法师。他从小看到佛像、经书、三宝法物,就心生欢喜。17岁的时候他悄悄离开家乡,准备到南岳衡山出家,走在半路上被家人截回。父亲怕他再出家,为他娶了两房妻子,因为他的叔父早逝,没有留下后代,所以他兼祧他的叔父,早几年家里就为他订下田氏和谭氏二妻。他婚后与二女同居而无染,一直保持自己的童子之身。
1858年,他偷偷离开家,到福州鼓山的涌泉寺出家,从此开始了他正式修行的岁月。在后来的日子里,不管遭遇到什么波折、劫难,虚云法师都坚定不移地坚持修行。任何人,任何事都阻止不了他。
像这样的人,才是真正追求真理的修行人。
宫观的修道宫观关系
修道的方法有很多,如祈禳、存思、养性、内丹、外丹等等。但无论用哪一种方法修道,无非是求“清静无为”、“离境坐忘”,都需要安静,不受外界干扰。大部分道教徒为了避开嘈杂的城市,纷纷跑到深山老林中去修道。所以虽然城市中也有道观,但大部分道观也同佛寺一样位于安静、空旷、风景优美的山林之中,与世俗繁华隔绝,极力营造出道教中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境界。修道者在这样的环境清修,返璞归真,清心寡欲,加之所食纯为绿色食品,时间长了,自然集天地灵气于自身,成就仙风道骨,益寿延年。同时优美的环境对于寻访名道的病人而言也大有裨益。山上空气清新,住所幽静,正适合病人静养。听风声鸟鸣,看日升日落,参拜神仙,观摩法术,心病一除,身体自然恢复健康。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道观食修阵容搭配推荐”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